先秦两汉文学的内容·先秦两汉文学思想·先秦文学思想·《易传》的文学思想
《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和阐发,包括《彖辞》《象辞》《系辞》各两篇,以及《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各一篇,史称“十翼”。由于其社会政治思想属于儒家学派,后世被列为儒家经典,所以有孔子作“十翼”之说。然而《易传》中许多和文学相关的思想又和道家相近,因此魏晋玄学盛行时,它与《老》《庄》并称“三玄”。
首先,《易传》谈到言、意、象的关系问题。易象的产生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然而其目的并非仅为模仿,而更主要的是为占卜吉凶,每卦均有特定含义。由于卦象本身不易被体会,这就需要借助卦爻辞来加以说明,这就是《系辞上》所说的“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如此便和文学有了相通之处:创作者借语言塑造形象,传达一己之意;鉴赏者为了领会其中之意,也会“观其象而玩其辞”(《易·系辞上》)。领悟言、象、意的关系,对艺术创作和鉴赏都很有价值。
其次,关于阴柔与阳刚。《易传》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对立融合而生成的。阴通柔,阳通刚,性质各不相同,宇宙万物即“分阴分阳,选用柔刚”而成。人是万物之灵,自然具阴柔阳刚之性,艺术作品的风格与创作者个性相关,自然也就有了刚、柔的区别。阴柔、阳刚的思想对后世文论影响很大。清代姚鼐就明确提出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这大体与西方美学的“壮美”与“优美”相类似。《易传》与老子的主静主柔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象》),“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易·大有·彖》),可以说更推崇阳刚之美。后人推重文章的气势和力度,倡“风骨”,其因盖源于此。
此外还有“通变”的观念。《系辞》在论及《周易》精神时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道即生生不息的变化之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事物生命得以延续的不二法门。此观念运用于文学就形成文学的发展观,中国历代文论家大都能用历史的眼光考察文学,反对复古模拟,主张革新,这也是中国文学源远流长而又生机盎然的根本原因。
上一篇:宋代文学·宋代文言小说·宋代的志怪·《夷坚志》
下一篇:清代文学·清代小说文献·清代文言小说文献·《聊斋志异》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