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与文学传统·宋诗与文学传统·以才学为诗
以才学为诗,也是宋诗一个公认的特点,这一特点,与文学传统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人认为,“才学” 是指才气与学问。如果说“才气”,在宋代诗人(如黄庭坚等人)那里,应该主要是指斗新奇、押险韵、做拗诗等方面,而与文学传统这个命题相关的,主要是“学问”二字。
以学问为诗,主要是指在诗中充分运用典故、融化前人的诗句、“点化”前人用过的字词,以此来显示作者的学问功底。从文学传统的角度来讲,此种做法前人已有先例、有“传统”,唐代诗人韩愈就曾说自己“窥陈编以盗窃”(《进学解》),在作品中运用典故的做法已早已有之;更重要的是,这种“学问”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统,是此前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从文学的角度讲就是文学传统。
在宋代诗人那里,以学问为诗的典型就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他不仅有这样的创作实践,而且有着一套用来指导创作的理论。他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文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他又说:“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惠洪《冷斋夜话》引)“无一字无来处”说得已经十分明确了,而被江西诗派奉为圭臬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理论,虽然后人对其理解与解释还不尽完全一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这一理论强调字句的出处,强调点化、改造古人的诗句,强调借用前人的诗中的“意”。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创作思想。他的诗极其善于运用典故,善于融化前人的诗句,如其《戏呈孔毅父》中“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这两句幽默诙谐的诗句,就连用了四个典故,而他的名作《寄黄几复》中前六句也句句用典。频繁用典而又能不显斧凿迹,信为高手。王水照先生《宋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教训》一文①,从句子、句式、构思、意境等方面详细论证了黄庭坚的诗作对前人的借鉴(王先生幽默地称为“做贼”、“偷”)。
不仅黄庭坚如此,宋代诗人都有这样的习惯,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前言》中指出:“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有这种倾向,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不但西昆体害这个毛病,江西派也害这个毛病,而且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竟传染着同样的毛病。他们给这种习气的定义是‘资书以为诗’,后人直率的解释是‘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宋人这样作诗,对文学创作来说有利有弊,而且弊大于利。如何评价是另外的事,从文学传统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宋人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
注释
① 收入《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学·隋唐五代小说·几类突出的内容与文人的反思·仕宦类
下一篇: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诗文研究文献·梁陈文学研究文献·何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