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的内容·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唐代诗论·本事诗
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从宋代欧阳修开始,创立了一种新的论诗体式——诗话。关于诗话的起源,前人或上推至先秦,或以为起于六朝。其实,诗话体的来源并不单一,如果从较为直接者考察的话,它和唐代的本事诗有密切的关系。
《本事诗》以记事为主。孟棨“序”云:
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抒怀佳作,讽刺雅言,虽著于群书,盈厨溢阁,其间触事兴咏,尤所钟情,不有发挥,孰明厥义? 因采为《本事诗》,凡七题,犹四始也。情感、事感、高逸、怨愤、征异、征咎、嘲戏,各以其类聚之。①
他认为诗歌创作虽是缘情而作,但情感的兴起,往往是“触事兴咏”,所以他特别重视诗的本事。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从《毛诗序》开始,就强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是,情动往往有赖于外界的刺激,陆机《文赋》中指出四时的变迁所引起的心灵激荡,钟嵘《诗品》则更强调人事遭遇对诗情的刺激。这也就是《本事诗》的理论渊源。从说诗的角度言之,孟子早就提出“知人论世”的主张,所谓“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②。除此以外,孟子还提出“以意逆志”的主张,汉人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所以郑玄对于《诗经》,有谱有笺,前者为知人论世,后者为以意逆志。在文学批评著作中,也就往往有一些关于诗人轶事的记载。如钟嵘《诗品》就有数则,但其事与其诗并不都有直接的关系。《本事诗》则专记诗本事。孟棨之后,从晚唐到宋初,也有一些续作,如处常子《续本事诗》、罗隐《续本事诗》和聂奉先《续广本事诗》。以后又影响到词学批评,如宋代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词》,清代叶申芗的《本事词》等。宋代计有功在此基础上又创《唐诗纪事》,此后,“纪事体”影响广泛深远,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
诗话兴起以后,也是以记事为主。《六一诗话》是欧阳修“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①。司马光《续诗话》说:“欧阳公文章名声虽不可及,然记事一也,故敢续书之。”②聂奉先的《续广本事诗》,“虽曰广孟棨之旧,其实集诗话耳”③。这就不难看出本事诗在诗话体形成过程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唐代诗歌批评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通过上文的叙述,已经不难看出。这不仅表现在内容上,即使从形式上的贡献来看,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如果站在汉文学世界的立场看,唐代文学批评的诸种样式对于韩国、日本、越南古代的文学批评也多有影响,其地位就更值得大书特书。宋代以下诗话、选集、论诗诗、论诗书、句图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诸种形式之间也有彼此的渗透,往往不是单一的。各种形式本身的特点,有时也显得有些模糊。在这个意义上说,唐代文学批评的诸种形式,就显得更为纯粹,因而其特点也表现得更为明显。
注释
①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第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② 《孟子·万章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2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①② 分别见何文焕《历代诗话》第264页、第27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③ 《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第6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上一篇:清代文学与社会文化·清代刻书、藏书与文学·内府整理编印文学总集、别集·朝廷辑印前代作家作品集
下一篇:先秦两汉文学·先秦两汉文学典籍的历代训释·先秦文学典籍的历代训释·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