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与心学·心学与明代诸体文学
阳明心学作为明代中后期最大的一个思想流派,可以说对当时的各种文学体裁均有影响,但最有价值的部分乃是对通俗文学的影响,同时对晚明最流行的文体小品文的影响也极应注意。至于诗文部分,因在文学思潮与心学文学理论部分已略有涉及,在此不再专论。
学术界关注明代心学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情。在民国时期几乎没有人提及此事,连当时热衷于白话文学的胡适亦未曾留意于此,其《白话文学史》仅写至唐代,其《国语文学史》虽写至明代,亦丝毫未涉及该论题。其实,明代白话文学的兴起是与王学的平民化相伴而行的,建国后虽非常强调白话与民间文学,却往往将人民性与统治意识对立起来,这样就更关注白话文学的反封建反礼教性质,而对其心学的教化特征往往忽视,这实际上严重影响了对心学与白话文学关系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该论题方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李泽厚在其《美的历程》中,专列《明清文艺思潮》一章,将明代的文艺分为现实主义的通俗文艺与浪漫主义的传统诗文两个领域,并认为“下层的现实主义与上层的浪漫主义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第242页)。由于李泽厚已经将浪漫思潮的成因主要归结于资本主义萌芽与心学之流行,则与之关系甚密的通俗文艺从学理上也就与心学联结起来。此后,该论题便成为学者的常谈话题。这方面综合研究成果有吴建国的 《雅俗之间的徘徊——16至18世纪文化思潮与通俗文学创作》。书中专设“文化思潮之发展趋向”一章,集中描述作为通俗文学创作背景的心学思潮的发展情形。然后又设“文学创作之基本趋向”、“知识阶层文学观念之变更”、“救世意识与通俗文学创作”、“情爱意识与通俗文学创作”等章,几乎均涉及与心学的关系。比如作者在第四章中认为,“通俗易懂”与“寓教于乐”都是王阳明一贯倡导并对其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的讲学方式,这对明代通俗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成为冯梦龙、凌濛初创作拟话本小说的方法手段。又如第六章具体论述了从王阳明到汤显祖、冯梦龙此一历史过程中,情是如何被提出、深化并最终渗透至通俗文学创作的①。做这种综合研究的学者还比较少,更多人是对于具体的文体、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并已经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下面便就小说与戏曲两项分述之。明代小品虽不属通俗文学,但因在论述文学思潮时未能充分涉及,也放在此处一并进行讨论。
注释
① 参见第91—126页,岳麓书社1999年版。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学与社会文化·隋唐五代文学与幕府·幕府文人的心理特征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与历史文献·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