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与出土文献·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方法·简帛发现对文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狭义的“出土文献”只包括简帛和纸张。在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的“出土文献”还是简帛。大家知道,简帛从初问世和再发现开始,就对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汉代伊始,经今古文之争一直到晚清、民国尚未平息,“古史辨”派的看法长期笼罩在中国学术界。
李学勤在整理简帛书籍的过程中开始了“对古书的反思”③,进而提出“走出疑古时代”④,开创了一代新风。他的《简帛佚籍与学术史》一书也成为了斯学名著,为大家津津乐道。与李学勤桴鼓相应,我国另一位著名学者裘锡圭也提出“中国古典学的第二次重建”①,他大声疾呼: “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包括古书辨伪在内的古典学各方面的已有成果,从前人已经达到的高度继续前进”②。
文学界也注意到了这一学风的转移,不少文学研究者都开始重视简帛文献,姚小鸥主编的《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一书就是证明。不少学者也开始反思文学研究中的“疑古”思潮,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在反思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既不要以真为伪,也不要以伪为真。过去郭沫若著有《金文所无考》,结果到现在其以为“无”的一一都“有”了。所以有学者提出,今日只能著《金文所有考》。“言有易,言无难”,这可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方法论。多数学者都对此体会较深。
但是现在有另一种学风需要警惕。自从李学勤提倡“走出疑古时代”以后,风气为之一变,很多“伪书”有不少已恢复了名誉。但是有些学者矫枉过正,他们连基本的文献考证都忽略了,就企图为“伪书”彻底翻案。对于某些已成定谳的伪书,他们不加分析,无视矛盾,一味翻案。这未免贱玉璞而宝燕石,贱周鼎而宝康瓠了。过犹不及,这种学风同样有失严谨。
李先生提倡“走出疑古”,并不是要大家“回到信古”,而是要“释古”和“考古”,这是一个新的正反合的过程。现在有种风气,某本书只要出土了,那就是可信的,却完全无视出土本与传世本的差别。像有些学者对待《文子》就是这样,完全无视今本中的晚起因素。而且更普遍的现象是高估出土本的意义,文本阐释一以出土本为准。甚至出土本中明显的错简、错字,也不惜穿凿附会、曲为解说。现在这种不良风气对文学界影响还不深,但是其倾向也需要注意。既需注意不要以真为伪,也需注意不要以伪为真。如此“释古”,才能更好地为文学研究服务。
注释
③ 李学勤《对古书的反思》,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④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中国文化》第七期。①② 裘锡圭《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池田知久监修《郭店楚简の思想史的研究》第四卷。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的工具书·隋唐五代文学研究论著与资料检索
下一篇:辽金元文学·金元词·金元词的特征·类诗类曲——在诗曲两极中嬗变的词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