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的内容·宋代文学批评·严羽及其《沧浪诗话》·关于“以禅喻诗”和“妙悟”
“以禅喻诗”是严羽诗论的重要特色,郭绍虞在其《沧浪诗话校释》中提供的资料表明,“以禅喻诗”的风气,在北宋末年就很流行,至严羽而尤显突出,他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妙喜(宗果)自谓参禅精子,仆亦自谓参诗精子。”②应当如何看待和评价严羽的“以禅喻诗”呢?王文生在《关于〈沧浪诗话〉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63年12期)中认为,严羽深受禅宗唯心主义思想方法的影响,其诗论既是“以禅喻诗”,也是以禅论诗,这突出地表现在他对艺术形象的具体看法上,他把禅的“不假悟”当成了诗的最高境界。郁沅的《严羽诗禅说析辨》(《学术月刊》1980年7期)指出,以禅喻诗还可以追溯到唐代的皎然,到宋代则蔚为大观,严羽诗论的创作就是建立在以禅喻诗的基础上的,用禅的理论来理解诗歌,是其论诗的主要方法。
但也有学者认为,不能将禅与诗等量齐观,严羽的“以禅喻诗”,不过是用禅宗的某些话头来比喻诗歌创作的特点,着眼是在“喻”上,而不是把禅和诗当作一回事。如复旦大学中文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就明确指出,应该把“以禅喻诗”和“以禅入诗”区别开来,严羽称自己的“说禅”是“本意但欲说得透彻”,表示“他只是为了藉以把诗歌理论说得清楚明白,并非有意在儒佛之间有所取舍。他对于禅学未必有深入研究,有些禅语的运用也不准确”①。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则进一步指出:严羽只是挟禅喻诗,但他对佛学的了解存在着错误,所以以禅喻诗并非完全必要。认为:“以禅喻诗,无非在说明优秀诗歌的浑然天成、毫无斧凿痕迹,不以追求形式美为宗旨罢了,并非要求不立文字。诗歌毕竟是语言的艺术,非语言无以尽其妙,诗歌艺术表现上的不应太实太切,并非不要文字……严羽确实以形象的譬喻,概括了优秀诗篇,特别是抒情短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些特点,但这些问题本来是不以禅相喻,也完全可以说得清楚明白的。”②
严羽“以禅喻诗”的具体体现是“妙悟”说的提出。不少研究者认为,“妙悟”说是严羽诗学思想的核心,他的诗学体系是围绕着“妙悟”说建立起来的,“妙悟”说的思想渊源是佛教的禅宗学说。但陈伯海在《妙悟探源》(《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1期)中认为,“妙悟”说与先秦道家思想有联系,禅宗论悟和庄子论神是严羽“妙悟”说的两种思想来源。张毅的《论妙悟》(《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4期)则认为:“妙悟”说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它的产生受当时玄学与佛学思想的双重影响,他说:“道家常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称为‘妙’。佛家的真谛又叫妙谛。因此,所谓‘妙悟’还含有‘悟妙’的意思。这对当时的艺术审美观念的影响是很大的。”又指出:“严羽的‘妙悟’理论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学习欣赏诗歌而言,着重于对诗歌‘兴趣’和‘妙处’的把握,这需要找前人的优秀作品来反复吟咏,靠的是‘渐修’。另一方面是指诗歌的创作而言,只要‘渐修’到了家,那么就可以在对自然和社会的直观中顿悟,产生创作的灵感,这才是真正的‘妙悟’。严羽讲的‘妙悟’虽然包括‘渐修’,但最后的着重点还是直观顿悟,没有顿悟,渐修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可从鉴赏和创作两个方面来认识“妙悟”。
大家争论得比较多的是“妙悟”的理论内涵,即“妙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意见分歧比较大,产生出了见仁见智的多种解释。一种意见认为,“妙悟”指的是诗歌创作中的灵感。周来祥等在《读郭绍虞同志的〈沧浪诗话校释〉》(《光明日报》1962年8月5日)中指出:“妙悟”指诗歌艺术认识现实的特殊思维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即我们平常说的灵感。曹顺庆在《“迷狂说”与“妙悟说”》中,比较了严羽“妙悟”说和柏拉图“迷狂说”的不同特点,指出二者都是对灵感的论述①。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胡明在《〈沧浪诗话·诗辨〉辨》中认为,把“悟”解释为灵感是不妥当的,灵感是未然而然,“悟”则是依其然而求其所以然,两者并不就是一回事②。
另一种意见认为“妙悟”相当于形象思维。如王达津在《论〈沧浪诗话〉》中指出,禅即形象思维,严羽讲“妙悟”就是指作家有极高明的想像力,有移情入景,即景生情的本领。禅悟有顿、渐之分,严羽的“妙悟”是顿悟不排除渐修③。陈伯海不同意“妙悟”相当于形象思维这一科学概念的说法,他认为“妙悟”说虽触及到形象思维的某些重要内涵,但它带有非理性的玄学色彩,比较接近于西方美学家所讲的“艺术直觉”④。张少康的《严羽及其〈沧浪诗话〉》(《文史知识》1982年2期)认为,“妙悟”本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宗教哲学思想,严羽借来作比喻,说明诗歌艺术的特殊规律(即别材别趣)是难以具体言说的,只能靠各人自己去妙悟。
注释
② 同上,第17—25页、第253页。① (中)第1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② (上)第589—59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① 文载《中国比较文学》创刊号,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②③ 文载《文学评论丛刊》第1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④ 《“妙悟”探源》,载《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
上一篇:辽金元文学·金元杂剧·元杂剧·元杂剧的题材
下一篇:宋代文学·宋代文学批评·严羽及其《沧浪诗话》·关于严羽的生平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