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与艺术·雅乐与俗乐在周汉时代的演变·弦乐器
琴,《风俗通义》:“《世本》神农作琴,《尚书》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以为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哗人而流慢,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感人善心。”《乐府歌辞·琴曲歌辞》:“琴者,先王所以修身理性、禁邪防淫者也,是故君子无故不去其身。”可以说琴是最为人所喜爱的乐器。《汉书·艺文志》记载有“雅琴赵氏七篇,雅琴师氏八篇,雅琴龙氏九十九篇”。梁元帝《纂要》:“其曲有畅、有操、有引、有弄。”《琴论》:“和乐而作,命之曰畅,言达则兼济天下而美畅其道也。忧愁而作,命之曰操,言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也。引者,进德修业,申达之名也。弄者,情性和畅,宽态之名也。”据《琴论》所述,古琴曲有五曲、九引、十二操①。除此之外,汉代琴曲有桓谭《新论·琴道》所载《尧畅》《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伯夷操》七首琴曲,从题名可知这些琴曲都是以古代圣贤为题材的。著名琴曲还有“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等。
瑟有雅瑟、颂瑟等称谓,《尔雅·释乐》:“大瑟谓之洒。”《说文》:“瑟,庖牺所作弦乐也。”《风俗通义》引《黄帝书》:“泰帝使素女鼓瑟而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信阳长台关出土春秋时代的瑟与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瑟为二十五弦。瑟在汉代比较流行,马王堆三号墓遣册记有“郑竽瑟”、“楚竽瑟”、“河间瑟”等不同地区名称的瑟。《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有《瑟调曲》5卷,其器有笙、笛、节、琴、瑟、筝、琵琶7种,歌弦6部。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引王僧虔《技录》记录瑟调曲共有《善哉行》《陇西行》等38首。
筝,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御览》引《风俗通》:“按京房制五音,唯加瑟十三弦,此乃筝也。今雅乐筝十二弦,他乐皆十三弦。”筝又名秦筝,据说为蒙恬所造(《风俗通义·声音》),其独奏名曲有《陌上桑》②,《古诗十九首》中有“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说明筝曲之感人至深。
琵琶(枇杷),刘熙《释名·释乐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即以弹奏方法而得名。旧传为悲乌孙公主远嫁昆弥所制,但杜挚以为秦苦长城之役而作,因此成为秦琵琶①。秦琵琶是《相和歌》与《清商乐》的主要伴奏乐器。晋竹林七贤中阮咸善弹琵琶,南京西善桥东晋墓出土竹林七贤壁画所画阮咸手持者即琵琶,现在称为“中阮”或“阮咸”②。
箜篌,古籍中写作“空侯”“坎侯”,有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禅书》记武帝时“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杜佑《通典·乐典》载箜篌是“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以祠太一”。这是属于琴瑟类的卧箜篌。林谦三认为“从初写空侯、坎侯而改写为箜篌看来,可以猜想原先与筑、筝一样以竹为胴(槽)的乐器”,可能出于南方③。竖箜篌在汉代从西域传入,《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旧器。”《通典》:“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凤首箜篌唐代从印度、缅甸传入。箜篌音色哀怨动人,故刘熙《释名》及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认为箜篌为“空国之侯”所造,属于郑卫之类的靡靡之音④。后来卧箜篌传入高句丽称为“玄琴”或“玄鹤琴”,汉乐府中有《箜篌引》“公无渡河曲”,系朝鲜津卒霍里子高之妻丽玉所作。《孔雀东南飞》中记刘兰芝“十五弹箜篌”,亦可证明箜篌在民间的普及,在两晋南朝成为清商乐的代表乐器。
注释
① “五曲”即《鹿鸣》《伐檀》《驺虞》《鹊巢》《白驹》;“九引”为《烈女引》《伯妃引》《贞女引》《思归引》《霹雳引》《走马引》《箜篌引》《琴引》;“十二操”为《将归操》《猗兰操》《龟山操》《越裳操》《拘幽操》《岐山操》《履霜操》《朝飞操》《别鹤操》《残形操》《水仙操》《襄陵操》。参见《乐府诗集·琴曲歌辞》。② 据崔豹 《古今注》卷中记载: “《陌上桑》 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人妻,王人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饮酒欲夺之,罗敷乃弹筝作 《陌上桑》之歌以自明焉。”① 晋傅玄《琵琶赋·序》:“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乐。今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之象也。盘圆柄直,阴阳之序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杜挚以为赢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鞉而鼓之。二者各有所据。以意断之,乌孙近焉。”但杜挚所说亦有来源,秦代曾根据“鼗”的形式创造出一种直柄、圆形音箱,竖抱演奏的弹拨乐器,名“弦鼗”,到汉代定型为4弦12品位,用手弹拨的乐器称为琵琶。《旧唐书·音乐志》又称之为秦琵琶。② 参见林巳奈夫 [日]《汉代的文物》,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昭和五十一年(1976)出版。③ 参见林谦三[日]《东洋乐器考》第203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④ 《释名·释乐器》认为其“师延所作,靡靡之乐也。后出于桑间濮上之地,盖空国之侯所存也。师涓为晋平公鼓焉。郑卫分其地而有之,遂号郑卫之音,谓之淫乐也”。
上一篇: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诗文研究文献·建安文学研究文献·建安七子及其他诗人研究文献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唐代文论·律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