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的内容·清代词曲·清代填词·清词的历史特征
20世纪初期,王国维继焦循等人之后,在其《宋元戏曲史·自序》中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认为“唐之诗,宋之词”,“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由此,不少学者遂持“宋后无词”的片面看法,对金元明清词非贬抑则忽略,以致造成了词史研究的许多断层。在一代文学大盛之后,必然是难以为继吗?金元明词姑且不论,以清词而言,它能否上继两宋之盛,进而体现全新的时代特色呢? 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较之宋词,清词的境界更为开阔。从明清易代天翻地覆的大变化,直至清王朝被撼动以至被推翻,一切重大的政治社会事件无不在清代词人笔下有着丰富而生动的表现。尤其是嘉道以降,外侮频仍,鸦片战争的烽火和八国联军的刀枪,都深深震撼了词人的心灵,使他们的词作流露出前所未有的感怆。可以说,只有到了清代,才彻底破除了“诗庄词媚”之类的旧说,几乎无事不可以入词,从而使词成为一种在描写对象上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完整意义上的抒情诗体。其次,清代著名的词家,如朱彝尊、张惠言、周济、谭献、王鹏运、朱祖谋、王国维等,多为学人,其以治经之法治词,不仅对词集的流播校辑贡献甚大,而且冲击以至打破了“词为小道”的传统观念,于诗人之词、词人之词外,更增入学人之词一派,从而拓宽了词之疆域。第三,清代词派纷呈,迥异前代。自明末陈子龙创立云间词派,流风所及,主宰顺治一朝。康熙年间,阳羡、浙西二派高标并举,陈维崧、朱彝尊领袖词坛,使得“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居八九”(谭献《箧中词》二),而浙派影响尤大。沿及嘉道间,张惠言兄弟《词选》出,创立常州词派,经过周济、谭献为之揄扬,每变愈上,不仅在清代中后期占统治地位,降及近现代词坛,亦每见其流风余韵。另外,不属某派而独抒性灵,自出机杼之词人,亦复不少。流派纷呈,是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清词的成就于此可见一斑。第四,创作的兴盛引起了理论的繁荣。清代的词论发展到了宋以来的最高水平,从一个方面开拓了抒情诗的理论,同时也就提高和发展了其创作,比起前代词论实不可同日而语。理论既是创作成果的总结,又推动着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二者互相促进,清词才高潮迭起。第五,清代词人之众、作品之多,亦达到空前的程度。据已出诸总集统计,唐代计有词人一百七十余人,词作二千五百余首;宋代计有词人一千四百三十余人,词作二万八百六十余首;金代计有词人七十余人,词作三千五百七十余首;元代计有词人二百一十余人,词作三千七百二十余首。明代计有词人一千三百九十余人,词作约两万首。而清代仅顺治、康熙两朝词人,已达2105人,词作五万三千四百余首(据《全清词》“顺康卷”统计)。准此而论,清代词人当在1万以上,词作当在25万首以上。这个数字,很可能超过前代词人、词作的总和。当然,数量并不等于质量,多并不等于好。但数量必然表现出一定的质量,也是事实。第六,清词往往对前人已经开创的境界,加以深化,即在模拟中求发展,不仅追求风格的多样化,更进一步追求多种风格的熔铸,从而创造了更广泛深微的艺术境界。
以上所举,或有不够全面之处,但清词的价值已大略可见。前辈学人多有倡言清词中兴论者,如沈曾植《疆村校词图序》云:“词莫盛于宋,而宋人以词为小道,名之曰诗余。及我朝而其道大昌。”①徐珂《清代词学概论》云:“词之学剥于明,至清而复之,直接南北两宋,可谓盛矣。”叶恭绰《清代词学之摄影》更具体分析了清词能上接两宋的原因,一在托体尊,二在审律严,并宣称:“我看清代文学多不能超越前代的。如曲不及明,更不及元;又诗也不及明朝,独词较好。可知清人对于词的研究深切了。由此看来,清词立在重要的地位,定无可疑的。”这些都并非无的放矢之言。
注释
① 朱祖谋《彊村遗书》第87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上一篇:清代文学与社会文化·清代刻书、藏书与文学·清代小说的出版与官府查禁·清廷对小说戏曲的查禁
下一篇:清代文学·清代骈文辞赋·清代辞赋·清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