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与社会文化
清代文学书籍的出版与流传,在继承明代出版业的优良传统上,更有多方面的扩大与提高,故对中国文学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典籍,而且也为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清代刻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①。就文学著作而言,仅就对历代诗文总集、丛书的编辑与出版,对前代文集、诗集的整理、校勘、注释、解说和通俗读本之编印,当代文人诗文集的及时汇集、整理与编印,都做出了巨大的成绩。至于戏剧、小说、民间文学的抄写、刻印、翻译、传播,更是不遗余力,繁荣昌盛。王绍曾先生主持编辑的《清史稿艺文志拾遗》(以下简称《拾遗》),主要编辑目的是增补《清史稿艺文志》和 《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之缺失,更全面地反映清代著述的状况。其全目共著录清人著述54 880部,375 710卷,不分卷10 888部,较之《清史稿艺文志》,几增加著录数目五倍。我们这里主要把《拾遗》的集部做些分析,《拾遗》中集部分成总类、楚辞、别集、总集、词类、戏曲、弹词鼓词、宝卷、小说、文评类,基本上接近现在的文学分类类别。
其分类统计如下:
总 类 33部,513卷 不分卷1部
楚辞类 53部,137卷 不分卷13部
别集类(细分时代) 14232部,48 914卷 不分卷1218部
总集类 2141部,22 370卷 不分卷351部
词 类 1502部,3345卷 不分卷81部
戏曲类 1633部,1284卷 不分卷1115部
弹词、鼓词类 773部,3622卷 不分卷532部
宝卷类 242部,324卷 不分卷21部
小说类(分创作、翻译二类) 1303部,307卷 不分卷1065部
文评类 623部,2635卷 不分卷57部
集部计10类22 535部,83 451卷,不分卷4354部。这里当然不可能包括清代全部文学典籍的数目,因为目录中经、史、子和丛书四部中也有大量可编入文学类的著作(如子部小说家类就包含大量笔记小说),但就以上列举的清人著述中的集部一类,其数目实已远远超越前代①。
没有著作出版,不可能有藏书活动;丰富的藏书,又是必要的出版资源。文学著作出版的及时,流传之广泛,必然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的普及和文献的积累。因此,清代私家藏书的发达也是超越前代的。现在要比较准确地说明清代有多少藏书家,着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清代藏书家遍布南北各地。宋以前北方藏书发达,宋元时南方藏书发展迅速,到明代时藏书家遍布各地。清代的情况如清中期藏书家孙庆增就说:“大抵收藏书籍之家,惟吴中苏郡、虞山、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金陵、新安、宁国、安庆及河南、北直、山东、闽中、山西、关中、江西、湖广、蜀中亦不少藏书之家。”②藏书家多,藏书的品种和数量则远比前代为多,且不仅有收藏繁富的所谓收藏家,也有边收藏典籍边编辑出版图书的出版家。还出现了以收集前代文献为职志,或专门收集专题文献的藏书家。清初曹溶、钱谦益、朱彝尊等对明代文集的收集是很有特色的,顾嗣立对金元人文集的收集亦为众人称赞。晚清出现的四大藏书家,对文集兴趣颇高。藏书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一方面,藏书家积累、继承大量的历代文学典籍,传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当官府藏书历经战乱、水火的浩劫,藏书散失和损毁,文学典籍必赖私家藏书的传承。另方面,文学的传播,作为封建社会来说,主要靠抄写和印制,作为出版事业中有着特殊地位的私人藏书家,往往担负着汇集整理前代人著作,出版和传播当代人著作的重要任务。这样,藏书和出版互为支持,形成了清代文化事业的显著特色。清代文学的发展,出版业的繁荣和藏书家的兴盛,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这是明显的事实。
注释
① 包括雕版印书、活字印书和近代印刷技术出版的书籍,等等。① 参见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集部》,中华书局2000年版。② 孙庆增《藏书记要·鉴别》,载《澹生堂藏书约·藏书记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上一篇:宋代文学与社会文化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学与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