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文学的内容·金元杂剧·元杂剧·元杂剧的发展线索
(一)元杂剧的形成
元杂剧是唱念做打俱全,以唱为主、篇幅较长的戏剧形式。它的结构以一本四折为通例,以一人主唱为演唱方式,脚色主要有旦、末、净、杂四大行当。它是如何形成的,在何时形成?诸家戏剧史、文学史多认为元杂剧是吸收了诗词小说的特点,将金杂剧和诸宫调结合起来的产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为何在金代,已具备以上诸种因素,却没有形成这样成熟的戏剧形式,而到了元代才完成这种综合? 我们认为,是元散曲在其中起了桥梁的作用。散曲在金末已经兴起,刘祁《归潜志》卷一三引其友王飞伯语:“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多在长短句,今之诗在俗间俚曲也,如所谓【源土令】之类。”这些“俗间俚曲”即为散曲。散曲在元初已很兴盛,大量的文人雅士如元好问、刘因,高官如刘秉忠、卢挚,少数民族作家如伯颜、不忽木等都参与了散曲的创作(见《全元散曲》),散曲成为各阶层、各族人民喜爱的新诗体。而元杂剧在元初也已兴盛,元初人杜仁杰的散曲《庄家不识构阑》已记载了元杂剧的演出。元杂剧的作家多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录鬼簿序》)之人,与散曲作家的地位不能相比。但元散曲与元杂剧又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两者都用套曲的形式进行演唱,两者都有相同题材的作品,有兼擅杂剧和散曲的作家和演员。如关汉卿散曲【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叙述《西厢记》中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乔吉都是杂剧和散曲的双栖名家,歌妓朱帘秀、顺时秀、天然秀、赛帘秀都是擅演杂剧和散曲的佼佼者。评曲家也往往将散曲和杂剧一起评论,统称之为 “论曲”,如燕南芝庵论曲、高安周挺斋论曲等。这说明,元杂剧的兴起与散曲的兴起是同步的,兴起的时间就是在金末元初。元散曲在诗文等雅文学和金杂剧、诸宫调等俗文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完成了诸种因素的综合,使元杂剧既接受唐宋传奇、唐诗宋词的雅文学的养料,又接受诸宫调、少数民族史诗的叙事技巧、金杂剧的表演技巧等,形成一种以唱为主、雅俗兼备的新型戏剧,从而使杂剧摆脱了在民间小打小闹的局面,以成熟的戏剧形式进入元代主流文学的大雅之堂。
(二)元杂剧的发展线索
元杂剧的分期,有分为三期的,如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有分为两期的,如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今依后者,以大德年间(1307左右)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元杂剧鼎盛的时期,活动中心在京城大都,另有真定(在今河北)、东平(在今山东)、平阳(在今山西)三个杂剧活跃地区。
大都是元代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城池街市》记载在钟楼附近有段子市、皮帽市、沙剌市等,为都城的商业繁华地段,有众多的歌楼酒馆,常有歌舞戏剧演出(《析津志辑佚·古迹》)。繁荣的经济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丰厚的经济基础,市民有钱去看戏,足以养活戏班和戏剧作家。大都作为文化中心,也给戏剧家和演员切磋技艺、提高创作水平提供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密切交流的机会。关汉卿与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等杂剧作家为好友;马致远与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均为“元贞书会”中人,合作撰写杂剧《黄粱梦》(均见《录鬼簿》);关汉卿和杂剧演员朱帘秀酬唱散曲等(见《全元散曲》),都说明了大都剧坛的活跃状况。长期在大都从事杂剧创作的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杨显之、纪君祥等杂剧名家,尤以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声名为著。
真定在元初受汉将史天泽的保护,经济较为繁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也很兴盛。史天泽原为金末河北永清县拥有武装力量的地主,后来投降蒙古,参与对金、南宋的征战,因战功被任命为“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①等职,驻守真定。史天泽实行护民养民政策,又热爱文学艺术,他自己就是一名散曲家,与白朴等杂剧作家交往,其子史樟(史九散仙)则是一名杂剧作家。真定地区的杂剧作家主要有白朴、李文蔚、史九散仙、尚仲贤、戴善夫等人,而以白朴的成就为高。
东平在金末元初由东平守将严实所控制,后严实降蒙古,授“东平路行军万户”。其子严忠济袭父职守东平,实行文化保护政策,曾修东平庙学②。因而,金亡后,从汴京等地逃出的文人、艺人大多进入东平境内。至元初,东平已成为乐工的集训地和输出地。《元史·礼乐二》载:“太宗十年十一月……令各处管民官,如有亡金知礼乐旧人,可并其家属徙赴东平,令元措领之,于本路税课所给其食。”“(中统)二年秋九月,敕太常少卿王镛领东平乐工,常加督视肄习,以备朝廷之用。”③东平地区主要的杂剧作家有高文秀、李好古、张寿卿等,其中高文秀被誉为“小汉卿”,是东平籍作家中的佼佼者。
平阳地区在元初戏剧演出已很兴盛,在至元、至正年间杂剧活动更为活跃。从现存的戏曲文物来看,如临汾魏村三王庙至元二十年(1283)戏台、临汾王曲村东岳庙元初戏台④,均可见元前期平阳地区杂剧演出的盛况。平阳地区前期杂剧作家主要有石君宝、李行道、孔文卿,以石君宝的剧作为佳。
元杂剧后期的活动中心在杭州。杭州在南宋时是首都,是杂剧活动的中心。在元代后期,杭州恢复了繁荣,优裕的生活条件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了大量北方的戏剧家游历杭州或到杭州定居,如关汉卿、白朴晚年都曾游历杭州,写下咏颂杭州的词曲①;郑光祖、乔吉则是由山西移居杭州的杂剧作家(见《录鬼簿》)。他们与杭州籍的作家共同合作,促成了杭州杂剧的繁荣。在杭州长期生活、进行杂剧创作的作家有郑光祖、乔吉、秦简夫、朱凯、钟嗣成、曾瑞、周仲彬、杨讷、金仁杰、范子安、王晔等人,以郑光祖和乔吉的成就为高。但是,后期杭州杂剧作家虽然众多,从总体上看,剧作质量却不如前期作家。元杂剧在其发展的后期走向衰落。
(三)元杂剧现存的剧目的和剧本
元杂剧现存的剧目,钟嗣成《录鬼簿》共有471本杂剧(各种版本汇总计算)②,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著录158种,今人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则收元杂剧目543种,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收罗最丰,为737种。
元杂剧现存的剧本见于元刊本《元刊杂剧三十种》、明钞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和明刊本《元曲选》等多种刊本。比较常见的是明人臧晋叔辑《元曲选》本,今人隋树森将《元曲选》未收的大部分现存元杂剧编为《元曲选外编》,两书共收元杂剧162种。近年王季思主编的《全元戏曲》收入以上二书的杂剧,并增加了元明之际未能确定创作年代的杂剧作品以及元杂剧的残折、残曲,共收元杂剧224种,残折残曲34种,为现存较完备的元杂剧作品集。
注释
① 见《元史》卷一五五《史天泽传》第3658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② 见《元史》卷一四八《严实传》第3505页、《严忠济传》第3507页。③ 见《元史》卷六八《礼乐二》第1691—1692页。④ 见黄竹三著《戏曲文物研究散论》第92—93页。① 见《全元散曲》第171页关汉卿散曲《【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唐圭璋编《全金元词》第643页白朴词《永遇乐……游杭州西湖》,中华书局1979年版。② 见浦汉明校《新校录鬼簿正续编》第8页,巴蜀书社1996年版。
上一篇:清代文学·清代小说文献·清代通俗小说文献·作品
下一篇:先秦两汉文学·先秦两汉文学思想·先秦文学思想·先秦文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