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文献·魏晋南北朝诗文研究文献·梁陈文学研究文献·庾信
庾信字子山。其祖籍,《周书》本传及《梁书·庾肩吾传》作南阳新野,但《哀江南赋》自述其家族历史,谓“禀嵩华之玉石,润河洛之波澜,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宴安”。清人倪璠注以为“言庾氏本鄢陵人,再世之后,分徙新野,故又为南阳新野人也”。北周宇文逌《庾信集序》亦有“皇晋之代,太尉阐其宗谱”之语,以庾信与庾亮为同族。此说或有根据,但已无确证。其生年史无明文,但据宇文逌序,“己亥年,六十七岁”。己亥为大象元年(579),逆推生于天监十二年(513)。其卒年,《周书》未载,《北史》称:“隋开皇元年卒。”生平见《周书》本传及宇文逌序。
1.庾集的流传与版本。庾信的作品,生前已有结集,是由北周滕王宇文逌于北周大象元年(579)编定的。宇文逌序称:“昔在扬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及到江陵,又有三卷,即重遭军火,一字无遗。今之所撰,止入魏以来,爰洎皇代。凡所著述,合二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为21卷,或以为多出的一卷是隋平陈以后搜集到作者在南方的旧作补入的,但两唐《志》则仍为20卷。《庾信集》的失传,清人倪璠推测以为在赵宋以前:“世之所谓《庾开府集》,本宋太宗诸臣所辑,分类鸠聚,后人抄撰成书,故其中多不诠次。”此说受到现代学者的怀疑,从《能改斋漫录》《诚斋诗话》《藏海诗话》《古今岁时杂咏》《漫叟诗话》《海录碎事》《观堂诗话》《潘子真诗话》等书中可以辑出今本以外佚文数十则,说明《庾信集》二十卷本在宋代不但存在,而且流传较广,因而能为当时的文人士子广泛称引。庾集犹存,自然就用不着“宋太宗诸臣”们再去辑佚了。至于宇文逌编庾信集亡佚的时间下限,大致可以考知是在宋以后,甚至元初。今传诸本均为明清人在宋钞(刊)诗集本基础上抄撮《艺文类聚》《初学记》《文苑英华》等类书而成的辑本。明刊庾信诗集主要有两种:一是正德十六年(1521)朱承爵(存余堂)重刻《庾开府诗集》4卷;二是嘉靖朱曰藩刻《庾开府诗集》6卷。明刊庾信诗文合编主要有三种:一是万历屠隆评《庾子山集》16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二是天启元年(1621)张燮辑《七十二家集·庾开府集》16卷,张溥本本此而来;三是天启六年(1626年)汪士贤校勘《汉魏六朝名家集·庾开府集》12卷。《庾信集》之有注,最早见载于《隋书·魏澹传》,废太子杨勇曾命魏澹注释《庾信集》。《新唐书·艺文志》总集类有张庭芳等三家注《哀江南赋》。古注均不传。清初胡渭始为作注,而未及成帙。康熙间吴兆宜采辑其说与昆山徐树毂等补缀而成《庾开府集笺注》10卷,入《四库全书》。同时,倪璠也有《庾子山集注》16卷,其版本源于明屠隆评本,其注释考订较吴注为详,基本包括庾信全部作品,并附有《庾集总释》《庾子山年谱》等。《四部备要》即据此排印。1980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许逸民的校点本,覆核引书,校正错字,卷末附有新辑佚文十余条。
2.庾信早期作品考述。庾信的诗歌今存320首左右,宇文逌当时就说过,其入北以前之作“百不存一”。即使今集中有后人搜集的遗佚,为数也很少。倪璠从现存庾信创作中析出庾信前期作品有赋七、诗九、铭六,不仅仅从作品风格、内容着眼,多结合南朝诸君同题之作,或从和作上着眼,或从地理上立论,或从行踪上考查,大多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比较可信。清水凯夫考证其前期诗57首,赋7篇、铭5篇,总计69篇。刘文忠在倪璠基础上又析出十余首,即:1.大同十一年出使东魏时所写诗歌非两首,而是五首,即《将命使北始渡瓜步江》《入彭城馆》《将命至邺》《将命至邺酬祖正员》《反命河朔始入武州》。2.通行的明刻《玉台新咏》比宋刻多收近200首,吴注收诗870首,比宋刻多179首,就庾诗而论,在卷八、卷九中多出10首,即《昭君辞》《明君辞》《结客少年场行》《对酒》《看妓》《春日题屏风》《燕歌行》《乌夜啼》《怨诗》《舞媚娘》,一般认为明人妄增,但这10首并无明显的入北之作。3.寒山赵均翻刻宋嘉定陈玉父刻本《玉台新咏》卷八又有庾信《奉和咏舞》《七夕》《仰和何仆射还宅怀故》三首,自然“全为前期之作”①。
3.后期创作与《哀江南赋》。庾信入北以后的作品有两大主题:一是乡关之思,一是隐遁之念。这两大主题在《拟咏怀诗》27首、《奉和永丰殿下言志》10首、《连珠》44首以及《伤心赋》《小园赋》《枯树赋》中多有反映,特别是《哀江南赋》,两大主题交融一体,成为庾信后期创作的高峰。日本学者网祐次《论庾信》提出这是庾信入北的早期作品,鲁同群《庾信入北仕历及其主要作品的写作年代》亦持此说。他认为,庾信出使西魏在公元554年,三年后即557年十月作此赋,论据是梁敬帝之死不见反映(558年4月被杀),而且从557年以后的大小史事均未言及,说明所谓赋史的《哀江南赋》的写作时间不可能在557年以后①。不过,这种看法并不代表大多数学者的意见。现在多数学者多信从陈寅恪的考证,认为《哀江南赋》作于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十二月。《哀江南赋》有“中兴道销,穷于甲戌”、“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况复零落将尽,灵光岿然。日穷于纪,岁将复始。逼切危虑,端忧暮齿。践长乐之神皋,望宣平之贵里”等语。陈寅恪《读〈哀江南赋〉》:
西魏之取江陵在梁元帝承圣三年甲戌,即西魏恭帝元年(554)。岁星一周,为周武帝天和元年丙戌,即陈文帝天嘉七年(556)。是岁子山五十三,虽或可云暮齿,然是年王褒未卒,子山入关与石泉齐名,苟子渊健在,必不宜有“灵光岿然”之语,明矣。若岁星再周,则为周武帝宣政元年戊戌,即陈宣帝太建十年(578)。是年子山已由洛州刺史征还长安,为司宗中大夫,年已六十五岁,即符“暮齿”之语。且其时王褒已逝,灵光独存。任职司宗,身在长安,亦与践望长乐宣平等句尤合。又据其“日穷于纪,岁将复始”之语,则《哀江南赋》作成之时,其在周武帝宣政元年十二月乎?②
这一看法,学术界多表赞同。关于这篇赋的写作动机,历来也有不同看法。梁敬帝绍泰二年,即西魏恭帝三年(556),沈炯由长安还建康。此前作《归魂赋》,影响颇大。据此,陈寅恪“颇疑南北通使,江左文章本可以流传关右,何况初明(沈炯字)失喜南归之作,尤为子山思归北客亟欲一观者耶?子山殆因缘机会,得见初明此赋。其作《哀江南赋》之直接动机,实在于是”。就是说,庾信此赋强烈地表达了思归江南之情。对此,有学者表示异议,因为《哀江南赋》有几处对南朝陈表示蔑视与敌意,即使“无赖子弟”不是指陈霸先而是指侯景,但“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及“昔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等处,则明明是在指责陈霸先篡位。如果要谋归南朝的话,怎能在赋中屡骂南朝陈呢?庾信虽时有“乡关之思”,但未必想回到南朝陈做他的臣民,他的“乡关之思”是建立在对梁王朝的回忆与思念上的。关于庾信及其《哀江南赋》的评价,古今分歧更大。令狐德棻《周书·庾信传》诋为“淫放”、“轻险”、“词赋罪人”。元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文辨》也说:“庾信《哀江南赋》堆垛故实,以寓时事,虽记闻为实,笔力亦壮,而荒芜不雅,了不足观。”清代全祖望斥责庾信仕北是无耻的失节行为:“甚矣,庾信之无耻也! 失身宇文,而犹指鹑首赐秦为天醉,信则已先天而醉矣,何以怨天?后世有裂冠毁冕之余,蒙面而谈,不难于斥新朝颂故国以自文者,皆本之天醉之说者也。”如此等等,或是从民族气节出发,或是见解偏颇,指责都很激烈。不过这种批评并不占主流,唐宋以来多数诗人学者对庾信及其《哀江南赋》作了较高的评价,特别是杜甫,多次予以赞美,可以算是比较典型的事例。
4.现代选注本及研究论著。选本较有代表性的是谭正璧、纪馥华《庾信诗赋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选赋10篇、诗89首、乐府8首。此书注释很详,卷首有前言,详论诗人生平、时代、作品内容等,适合于一般读者阅读。研究论著这里介绍四部,一是刘文忠《鲍照与庾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其中论庾信分15节,论及庾信的家世与生平、前后期创作、庾信的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是近四十年中国大陆第一部研究庾信的专著。二是张翥、曹萌的《历史的庾信与庾信的历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全书11章,篇幅虽不是很大,但涉及的问题非常之多,论述的角度也多有新意,值得参阅。三是鲁同群《庾信传论》8章,涉及庾信生平创作的多方面内容,由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四是林怡《庾信研究》是作者的博士论文,由7篇论文组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注释
① 清水凯夫《庾信文学》,见《六朝文学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刘文忠《庾信评传》,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① 鲁同群文先刊在《文史》第十九辑,后收入作者《庾信传论》中,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② 陈文收在《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上一篇:清代文学·清代小说文献·清代通俗小说文献·小说目录
下一篇:明代文学与心学·心学与明代诸体文学·心学与明代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