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的内容·中国古代神话·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古代神话
汉语“神话”一词是从英文myth翻译过来的,而英文myth又是源于古希腊文mythos,泛指所有讲述的故事。一些现代英文辞典的编纂者认为,源于古希腊文的英文词汇myth大致等同于story(汉译“故事”),意思是:自古相传的故事,其中含有关于民族早期历史的观念和信仰,以及对自然现象的解释①。但也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文mythos的本义是“关于神祇与英雄的故事、传说”②。正是根据后一种理解,近代的日本学者将英文myth翻译为 “神话”。20世纪初,“神话”一词作为学科术语经晚清留日学生之手被介绍到中国学界,从此为中国学者所使用,建设了中国现代神话学①,并借助“神话”的概念重新书写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文学史。
将经过现代阐释的神话重新植入历史叙事,在中国始于夏曾佑(穗卿)《中国历史教科书》②,其第一篇第一章《传疑时代》以为庖牺氏、女娲和神农氏之说虽非信史,然神话却反映了真实的史影,“案庖牺之义,正为出渔猎社会,而进游牧社会之期”,而“神农已出游牧社会”“进入耕稼社会”矣。这种从神话背后发现历史真实的现代史学之科学主义和客观主义,为穗卿以后现代中国的历史学家们所继承。
在中国学者中,鲁迅最早借助现代的“神话”观念讲述中国文学史的起源,其《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神话与传说》云:“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街谈巷语’自生于民间,固非一谁某之所独造也,探其本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③鲁迅以后,叙述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自神话始,已成为一种中国现代学术的新传统而为众多学者所接受,50年代以后大陆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或教科书多设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古代神话①。
以神话为文学起源的文学史叙事方法,可追溯到19世纪的进化论和浪漫主义思潮,进化论者和浪漫主义者认为:在个人创作的书面文学以前的前文学史时代,曾经是集体口头创作传统的一统天下(进化论者认为该传统具有普遍性而浪漫主义者更强调该传统的民族性)。进化论和浪漫主义的“神话——文学”起源观经过唯物主义的改造被转换为“神话——文学”的古代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起源论 (这一至今仍未丧失解释效力的文学起源理论)。于是借助文学的集体、口头神话起源论,现代中国的文学史著述者就在神话这种原始的意识形式——文学体裁中,发现了史前时代人民的精神世界: 他们一方面把那些尚未能够加以控制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神化,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在想象中能够控制这些力量。
尽管“神话”一词源于古代希腊,但如前所述,在经过19世纪进化论人类学和浪漫主义神话学的重新解释之后,“神话” 已经成为可以用于分析各种民族文化的普遍性范畴,其普遍性也得到了来自民俗学和人类学田野资料的有力证明。所以,借助现代的、普遍的“神话”观念讲述中国文学史,就是站在现代性和世界性的立场同时又是出于文学性的角度追溯中国的历史,使得中国历史通过世界性和现代性(文学、神话都是现代的普遍概念)的视野获得民族性和文化性的表达。当神话被赋予了“人民性”的内涵之后,文学历史的叙事更进一步承担了民主性的意识形态表述功能,于是,文学史的写作者们也就通过文学史叙事直接参与到政治实践当中。至今,进化论、唯物论和浪漫主义的“神话”观念仍然主导了我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起源的历史叙事①。
但是,当中国学者运用现代性和世界性的神话理念描述中国文学史的时候,仍然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因为,尽管源于古代希腊的“神话”一词经过现代转换已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效力,但古代希腊的高度文学化的神话体系仍然是现代人评论各国、各民族神话发展水平的潜在标准,于是当我们使用该标准反观中国古代神话时,由于中国古代神话没有古代希腊神话那样的体系化、文学化,于是中国的学者们为了论证神话的普遍性以及中国的特殊性,就提出了“原始神话的历史化”的理论命题。这就是说,神话是原始文化的普遍现象,古代中国也不能例外,中国古代的原始神话原本丰富,只是由于先秦理性学术(特别是儒家学术)的历史化改造,原本丰富的原始神话被大量地历史传说化以后,仍然保持原始面貌的神话也就只能零散地、片段地残存于先秦、两汉时代的各类典籍当中。据说,这就是中国古代神话“贫乏”的主要原因①。
与中国文学史的其他部分不同,凡中国文学史讲述古代神话的部分所根据的大部分是较晚出现的(主要是战国、两汉时期的)文献。现代民间文学理论为这种取材、写作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民间文学理论认为,口头文学具有传承稳定的特点,因此较晚记载的神话仍然可能是原始神话在民众口头的遗留,特别是在那些较少受到理性化、历史化浸染的文献比如古代的“巫书”《山海经》中,原始神话被忠实地保存下来。因此尽管有个别学者意识到晚出文献不甚可靠②,但多数学者还是借助民间文学理论毫无困难地视晚出文献的记录为原始文本的忠实传承。而且,当这些“原始文本”与儒家经典所记载的古史传说相比呈现出更多的怪异性时,现代学者也就更加坚信自己在《山海经》等非经典文献中发现的是真正的原始神话的孑遗,而《山海经》等非经典文献也就被学者们认定为中国古代原始神话的宝贵渊薮。
由于文学史是从文学的立场再现历史,加上以往的神话学研究也多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神话,因此在50年代以来的许多中国文学史著作中,作者向读者介绍的一般都是在现代人看来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较强、篇幅相对较长的作品,主要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等学者们从浩瀚典籍中发掘出来的神话文学名篇①,而不大顾及现代神话学的分类原则。80年代以后,随着当代中国神话学研究的新进展,神话学者更多地从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的文化视角推进神话研究,拉大了与文学史研究者仅仅从文学的视角看待神话的距离,于是一些文学史作者开始注意到将文学史的神话描述与现代神话学的理论分析相衔接②。
注释
① 参见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P. 559,Oxford U-niversity,Third Edition,1974;〔俄〕李福清(B·Riftin)《从神话到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第33-34页,晨星出版社1998年版;《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增订本)第2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②〔苏〕M.H.鲍特文尼克等编著,黄鸿森、温乃铮译《神话辞典》第268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① 参见马昌仪《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编者序言),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第9、第19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② 商务印书馆1905-1906年版,1933年更名为《中国古代史》。③ 《鲁迅全集》第八册第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① 如: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第一卷第二章《古代的神话传说》,五十年代出版社1954年版;林庚《中国文学简史》第一章《史前的短歌与神话传说》,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詹安泰等《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第二章第二节《诗歌和神话故事》,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杨公骥《中国文学》(第一分册)第一编第二章《中国原始神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陆侃如等《中国文学史简编》第一篇《中国文学的起源》之《古代的神话》,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一章附录一《古代的神话传说》,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组学生集体编著《中国文学史》上册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上古神话》,中华书局1958年版;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第一章第二节《古代神话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一章第二节《古代神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韦凤娟等《新编中国文学史》第一章《上古歌谣和古代神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赵明等《先秦大文学史》第一编《上古神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张炯等《中华文学通史》(古代文学编·先秦两汉文学)第一章第二节《古代神话和传说》、第三节《神话的宝库〈山海经〉》,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第一编第二章《上古神话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一编第一章《上古神话》,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当然,也有不设专论古代神话章节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如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章培恒等《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日本学者所著中国文学史著作在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时亦或不论及神话,如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史》,岩波书店1974年版,陈顺智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前野直彬等《中国文学史》,东京大学出版会1981年版,骆玉明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①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陆学者撰写“中国文学史”时一般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认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唯物论的神话观接受了进化论对神话原始性和世界性的解释,并赋予了神话以人民性的浪漫想象。近年,一些“中国文学史”的作者也接受了20世纪功能论人类学的神话观,认为“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参见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3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① 参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8册第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② 詹安泰等《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第2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2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① 有学者甚至称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参见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4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② 如赵明主编的《先秦大文学史》第一编《上古神话》就对神话的起源发展、神话的分类和神话的艺术精神等有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在第三章第一节《神话的分类》中将神话分为创造神话、英雄神话、祖先及部族神话、善与恶的神话四种。参见赵明主编《先秦大文学史》第66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再如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的《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一节中,根据现代神话学分类理论以及中国古代神话材料,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而不是仅仅介绍几则神话名篇。参见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4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上一篇:明代文学·明代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下一篇:先秦两汉文学·汉代诗歌·乐府与乐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