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的内容·先秦诸子散文·儒家著作
儒家著作主要为《论语》《孟子》《荀子》《易传》《礼记》。
《论语》是孔子与其门徒言谈的纪录,作者可能是孔子二三传弟子,成书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出生在没落贵族家庭,除了中年一度从政外,毕生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化事业。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许多观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论语》20章,多数是个人独白式的语录或二人问答式的对话。以当时通俗平易、明白畅晓的口头语言为基础,而又吸收了古代书面语言精确洗练、典雅严谨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尤其善于把深邃的哲理凝聚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独特的理论表述同时具有盎然的诗意。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通过赞扬耐寒的树木,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境界高远,启迪了后世无穷的诗情画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感慨时光的流逝,勉励自强不息,蕴涵极深,经得起反复咀嚼。“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用朴素的笔调,勾勒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境,平凡而又高尚,令人向往。
《论语》有一些生活片段,反映孔子与某些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已不限于简单的对话,而是具备一定情节和波澜的小故事。像《先进》篇所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作者具体摄下孔子与学生们随便聊天的生动场景,截取一个真实的生活横断面。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表现了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又点染出人物的不同风貌。把孔子的雍容平和,子路的心直口快,冉有、公西华的谦抑逊让,曾皙的卓然不群,描绘得栩栩如生。又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愿见,而又不能不答礼,便选择阳货不在家时去回拜。不料在半道遇上,场面十分尴尬。阳货盛气凌人,一副十足的教训口气;孔子支支吾吾,只求赶紧走开,而又不失礼。二人的不同心情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有一类小故事从不同角度撷取了社会上不同人物对孔子的评价,不仅反映思想分歧,同时富于文学兴味。楚狂接舆把孔子比做稀世的凤凰,告诫他从政实在太危险,不如及早回头,以歌作讽,发人深省。长沮桀溺以避世者自居,认为孔子是避人者,应该认清人生道路,不要徒劳无益四处奔波。话虽不多,而寓意双关。荷蓧丈人批评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简劲尖刻;招待子路却热情诚恳,返见又不知所往,真是个奇人。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论语》高超的艺术技巧。
《孟子》共7篇,是儒家第二位大师孟子与弟子共同编辑的。虽然还以语录体为主,但是三言五语式的独白越来越少,对话较长,已有不少篇章向专论体过渡。
孟子(前385?-前304?)名轲,邹国人,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子思)之门人。他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终身以教育为职业。
孟子是当时有名的“好辩”者,所以《孟子》一书具有论战性强、言辞机敏、气势雄健、感情充沛、锋芒毕露的特色。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齐宣王本来想学点霸术,孟子却极力宣扬王道。他善于揣摩对方心理,从容陈辞,步步逼近。齐王终于明白以力不可以服人,只好向孟子请教以德服人的王道。文章虽以对话为主,然而起伏开合,铺张扬厉,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很能引人人胜。孟子与农家的辩论,则采取层层剥笋之法,由近及远,使论敌陷入自相矛盾,然后抓住破绽,全力批驳,最后陈述自己的正面见解。文章不但详细表现了论战双方的思想观点,而且具体传达出各不相让的辩难气氛,处处显示出咄咄逼人的锋芒。
孟子长于比喻,浅近平易而生动活泼,轻快自如而又准确贴切。其取材大多是人们身边的生活现象和直接经验。如“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等等。他还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事例为喻。如对梁惠王说:“王好战,请以喻战。”对好乐的齐宣王则说:“臣请为王言乐。”对带兵的平陆大夫,则以“子之士一日而三失伍”为喻①。
《孟子》有些寓言,是扩大了的比喻。他没有《庄子》式的神话幻想,也不用《战国策》那样的动物故事,而是取材于社会现实,包含着明显的讽刺和教诲意义。例如著名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章,写一个终日在外行乞,回家后却向妻妾吹嘘自己在富贵人家吃够酒肉的齐人故事,借以揭露当时追求功名利禄之徒,背地里却蝇营狗苟,肮脏丑恶,而在众人前面又自我炫耀,冒充体面,一旦把戏戳穿,人们就会发现他们只不过是可悲的骗子。作品颇具戏剧性情节,而又注意神态和内心表现,已有几分小说意味。再如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做违背客观规律的蠢事,否则会适得其反。只有40个字,交代了动机和效果,描写了行为和言语,显示了神情和口气,真是精练之至。再如弈秋诲弈的故事说明,学习必须专心,上课时思想不能开小差,否则就会学不进去,成绩肯定不如专心听讲的人。文章对比鲜明,事理亲近,意旨深长,至今仍是常被引用的教材。
《孟子》文章的特点是富于气势。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篇》下)“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尽心篇》下)以这样的心态来写文章,自然声情激越,词锋犀利,思如泉涌。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滕文公》下)。这些话有如堂堂之鼓,正正之旗,大气磅礴,是体现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至理名句,成为后世有志之士的座右铭。
《荀子》是荀卿的论文集。荀卿(前313?—前238?)名况,通称荀子,赵人。据说年十五始游齐国稷下,曾三次担任祭酒。后适楚,被楚相春申君任为兰陵令;曾游赵,聘秦,晚年归老于楚。荀子是由儒到法的唯物主义者,不同意孟子的性本善,而主张性本恶,认为性善是后天人为的结果。所以他特别重视教育,提倡礼治和法治结合。他还主张“法后王”,反对“法先王”的复古论调。《荀子》共32篇。最后6篇是问对体,疑为门人所记。其余26篇属于荀子自著。其中有两篇纯文学作品,即《成相》篇与《赋篇》。《成相》篇系采用当时民间说唱文学体裁写成,形式类似后世的莲花落,内容主要抒发政治见解。荀子曾多次遭受谗毁排斥,政治上一直不得意,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腐败的社会现实使他越来越感到厌恶,满腹牢骚,一腔忧愤,都倾泻于这种通俗文艺之中。全诗事理警策恳切,感情深沉激越,节奏铿锵,抑扬顿挫,不用语气词,而有声韵之美。这样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不但在先秦独树一帜,后世亦不可多得。《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五篇和“诡诗”、“小歌”共七部分。五篇赋的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先问后答,前半段以四字句形容描绘,后半段用反诘或直陈句解释说明。这种体裁非诗非文,通篇用韵而略有变化,句子整齐而间杂错落。例如对“针”的形体和作用,用夸张和委婉的手法加以充分摹写,处处采用拟人化加以描状,事事紧扣“针”的特征,句句妙语双关,逗人揣测,饶有意趣,最后点破题面,有如后世之灯谜。荀卿被认为是赋体开创者之一,对汉赋有一定的影响。
《荀子》的议论散文已经脱离了语录体,是成熟的专题论文。每篇都有明确的中心,并用概括性的标题点明论旨。如“天论”、“礼论”、“乐论”、“劝学”、“解蔽”等,结构完整,论述系统,逻辑严密,不再是零散缀合的片言只语,而多为体格宏博的长篇巨制。荀子已有意讲究论说文的修辞艺术,他不再停留于随便拈取个别事例作为比附,往往引类连篇,一举就是一串,不但用于解释,而且据以说理,比喻同时就是论据,喻议结合,寓意于喻。有些文章历来备受推重,其中不少警句后世凝为成语。有些比喻还演化为寓言。
《易传》共7种10篇,又称“十翼”或《周易大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旧说孔子所作,经后人研究,可能出于战国后期儒者之手,非成于一人一时。《易传》已经没有宗教意味,而是达到相当水平的哲理论文。它以儒家为主,吸收道家,阐扬宇宙自然观和社会政治及人生哲理,语言通畅流利,往往一气呵成,不再是《易经》那种只言片语、句式零散的细碎状态。《文言》是优美的哲理散文。
《礼记》在汉以后成为儒家五经之一,是不同类型的文章和资料的汇编。各篇写作年代不一,多数出于战国儒者之手,少数可能是秦汉之际所增益,编订时代在西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的今本《礼记》49篇为汉宣帝时戴圣所辑,又名《小戴礼记》,以区别于其叔父戴德所辑的85篇(实存39篇)的《大戴礼记》。
《礼记》多为议论文和说明文,只有《檀弓》篇具备叙事性,文学价值最高。它包括七八十个小故事,内容涉及春秋战国风俗、习惯、思想、文化、社会、制度诸方面。不少片断含蕴深邃,语词精粹,不乏传诵千古之作。如《苛政猛于虎》《不食嗟来之食》《曾子易箦》等,这类小故事用的是特写镜头,比起《论语》对孔子的粗线条勾勒,更加细腻传神。
《礼记》有些议论文,在思想文化史上十分重要。如《礼运》《学记》《乐记》《大学》《中庸》等。
近二三十年来陆续发现一批先秦儒家佚书,如1977年河北定县汉墓中出土的《儒家者言》,被认为是《孔子家语》的原型。1993年,湖北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一座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批有关子思、孟子一派的著作,填补了思想史上的空白①。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书中之《孔子诗论》,是研究孔子文艺思想的新资料。
注释
① 参见谭家健《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光明日报1957年9月8日一15日。① 该批竹简经专家识别整理,199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名为《郭店楚墓竹简》。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学与社会文化·隋唐五代文学与宗教①·佛、道二教鼎盛及宗教文化的繁荣
下一篇:辽金元文学·元代诗歌·元代前期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