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的文献·隋唐五代文学与敦煌文献·敦煌歌辞
“敦煌歌辞”是敦煌写本中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词曲类作品的总称。因为早期研究的局限和研究者出发点的不同,造成了人们对敦煌歌辞性质及形态的体认差异,也使敦煌歌辞拥有了很多不同的名称。强调作品的音乐属性,则称之为“曲”或“曲子”(包括“俗曲”、“俚曲”、“佛曲”);强调作品的词史轨迹和词学体系,则称之为“词”或“曲子词”。这些概念交错的名称,在敦煌歌辞中各有其不同的对应作品,难以总括其全部。因此这里我们采用“歌辞”这个宽泛的概念,将它分为传统意义上的曲子词和民间俗曲两个部分予以介绍。
敦煌写本中传统意义的曲子词作品,约近200首。其中以《云谣集杂曲子》30首最为重要。《云谣集》今存两个抄本①,首题均作“云谣集杂曲子共三十首”,S.1441存其前半部分18首,P.2838存14首,其中 《凤归云》二首两卷重出,可确定为同一人所抄。P.2838卷背为唐中和四年(884)和光启二年(886)安国寺破除历,同卷另有敦煌金山国时期《杂斋文式》。敦煌金山国只短暂地存在了两年时间(910—911)②,知《云谣集》的传抄时代在朱梁末季,比后蜀广政三年(940)成书的《花间集》更早。其编集成书的时代,自然应更在其前。在《云谣集》所用的13种曲调中,除《内家娇》外,其余《菩萨蛮》《浣溪纱》《破阵子》《凤归云》《天仙子》等12种均见于唐崔令钦《教坊记》,主要内容为爱情和闺思,语言质朴,用韵、字数、句式自由灵活,不求一致(如4首《凤归云》),反映了早期民间词的一般形态。《云谣集》最早有王国维所引狩野直喜录本(仅录3首)①,其后陆续付印的有罗振玉《敦煌零拾》本、朱孝臧《彊村丛书》补编本(以上二书收录英藏18首)、刘复《敦煌掇琐》(收法藏14首),最早收录全本《云谣集》的是龙沐勋编《彊村遗书》本,潘重规《敦煌云谣集新书》(石门图书公司1977)据原卷校录,最为精审,并附有原卷影本。今人关于《云谣集》的校本、注本及题跋论文甚多,请参见陈人之、颜廷亮编《云谣集研究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不再枚举。
其他阙名曲子词专集写本主要有:S.2607存《西江月》《浣西沙》《菩萨蛮》等曲子词三十余首,经考证其中《菩萨蛮》诸词为唐昭宗李晔登华州城楼的名作以及近臣韩建、覃王唱和之作②;P.2809杂曲子8首,其中有抒写敦煌民众弃蕃归唐的著名作品《望江南》(敦煌郡,四面六蕃围);P.3128存《菩萨蛮》《浣溪沙》《浪淘沙》《望江南》《感皇恩》共15首;P.3251存词五首,其中末首《御制临钟商内家娇》为唯一一首散见于别卷的《云谣集》作品;P.3821存《感皇恩》《苏莫遮》《浣溪沙》《谒金门》《生查子》《定风波》等16首;P.3836+P.3137册子本,存《南歌子》8首、《更漏子》1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津艺134(77.5.4473)存不记调名曲子词13首。另外专门抄录大曲词的写本,还有《大唐五台曲子五首寄在苏莫遮》6首(S.2080、P.3360、S.2985、S.467)和《斗百草词》《阿曹婆词》《何满子词》《剑器词》15首(S.6537、P.3271)等。类似的曲子词写本约有三十余件,词一百六十余首,除唐昭宗《菩萨蛮》2首、温庭筠《更漏子》欧阳炯《菩萨蛮》《更漏长》共5首外,其余均不见于传世词籍,为初期词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曲子词作品和民间传播形态的依据。
敦煌歌辞中的民间俗曲,在写本数量上比曲子词作品多,但内容和形式则相对单一,主要以 《五更转》《十二时》《十二月》《百岁篇》《十恩德》《皇帝感》等民间通俗曲调的联章形式,宣传佛教教义和劝学行善等世俗内容。敦煌写本存《五更转》11套60余首,可以考知作者的有神会和尚的《荷泽和尚五更转》《南宗定邪正五更转》,其他佚名之作有《维摩五更转》《无相五更转》《太子五更转》《五更转南宗赞》《五更转太子入山修道赞》《叹五更》《五更转禅师各作一更》等,几乎全是佛教赞颂作品。唯一例外的是P.2647《五更转》7首,抒写思妇情愫,意切情真,非常难得。敦煌《十二时》作品存13套近300首,主要有《禅门十二时》《维摩五更转十二时》《圣教十二时》《学道十二时》《法体十二时》《十二时行孝文》《天下传孝十二时》等,尤以释智严《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P.2054、P.2714、上博41)篇幅巨大,长达134首。《百岁篇》主要有《丈夫百岁篇》《女人百岁篇》和《缁门百岁篇》3套30首,相类者有《百岁诗》10首(S.930)、《叹百岁诗》2套20首(P.3361)。其他还有《十二月歌》2套24首 (S.6208、P.3812)、《皇帝感新集孝经十八章》18首、《新合千文皇帝感辞》9首等。
以上俗曲所用均为民间曲调,故前人常以“俚曲”、“小调”称之; 又因为其题材多为佛教内容,前人也曾含混地称之为 “佛曲”,其实佛曲与上列俗曲实不相同。佛曲是佛教用以唱经赞佛的专门曲调,敦煌写本所存佛曲如《流俗悉昙章》《佛说楞伽经禅门悉昙章》各8首(P.2204),译自梵语,和声也为音译;典型的佛曲还有《好住娘》(P.2713等)《散花乐》(S.668等)和《归去来》(P.2066等),类似曲调还有《早出缠》《乐住山》《乐入山》《隐去来》等,专为佛赞而设,内容也为专咏佛门之事。佛曲也有被借用而成为燕乐曲调的,如敦煌所存题为《咏月婆罗门曲子》4首(S.4578、S.1589、P.2702),均以“望月”二字开篇,疑即《教坊记》所著录之《望月婆罗门》。反映了当时燕乐、佛曲、俗曲相互借用渗透的情形。目前进入研究视野的还局限在有调名的作品,大量齐言和长短句体式的佛教赞颂作品尚未经整理。
关于敦煌歌辞类作品体裁的鉴别和归类,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取向,这从先后出版的有关整理本即可见一斑。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商务印书馆1950)是最早对敦煌曲子词进行全面整理的作品集,从32件敦煌写本中校录出162首曲子词,收录标准限于严格意义的曲子词。其后出版的任半塘《敦煌曲初探》(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敦煌曲校录》(同前1955),直到《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则始终强调肃清“宋帽唐头”之“唐词”意识,代之以“唐曲子”和“唐大曲”两种名义。其间海外有饶宗颐《敦煌曲》(法国国家科研中心1971)出版,对于敦煌曲体制曲式等的体认,较任著严格,二者关于作品时代的考订分歧较多。取狭义曲子词观念的还有晚于《敦煌歌辞总编》出版的林玫仪《敦煌曲子词斠证初编》(东大股份有限公司1986),收词176首,比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多收词14首。在上列诸书中,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堪称集大成之作,任先生关于敦煌歌辞的整理研究,在其独到的理论体系之上展开,因此《总编》除了具有敦煌歌辞总集的性质外,“合歌辞与理论于一编”(凡例),兼具敦煌歌辞理论探讨的作用。《总编》出版后,学术界不断有进一步探讨和订补之作发表,最为集中的是项楚《敦煌歌辞总编匡补》(《文史》第35—40辑连载,1992—1994;巴蜀书社2000)。除了校录的错讹,《总编》的最大缺憾,是对《云谣集》以外的所有歌辞均按照体裁、题材的不同重新归类编排,使一些本为同一写本甚至同一首的作品割裂分居,失去了写本中与歌辞传播形态有关的可贵信息,使作者特别注重的敦煌歌辞演艺特征得不到应有的展现。
另外,近年先后出版的两部《全唐五代词》也都列专卷收录敦煌曲子词。张璋等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主要是综合王重民、任半塘和饶宗颐的成果。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所编(中华书局2000),以正副编分列的方式处理包括敦煌曲子词在内的界限不明的曲词作品,校勘在严格依据写本的前提下,博采众长,质量较前者大有提高。
注释
① 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提出另有《云谣集》的第三个写本,即伯希和邮寄罗振玉之所谓“伴小娘”本,实为误说。参见饶宗颐《云谣集一些问题的检讨》,《明报月刊》1988年6月号;收入饶宗颐《敦煌曲续论》,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② 参见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第六章《金山国的建立与灭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① 参见王国维 《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东方杂志》第17卷第8号,1920年。② 其中唐昭宗二首见于王灼《碧鸡漫志》等传世文献。另外4首,饶宗颐考证为唐昭宗1首,韩建2首,覃王1首,《唐末的皇帝、军阀与曲子词——关于唐昭宗御制的〈杨柳枝〉及敦煌所出他所写的〈菩萨蛮〉与他人的和作》,载《敦煌曲续论》,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
上一篇:明代文学与宗教·小说、戏剧等与宗教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学与社会文化·隋唐五代文学与艺术·文学与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