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的内容·中国古代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名篇·鲧、禹治水造地的故事
鲧、禹治水造地是先秦时代流传最早也最广的神话传说。禹的名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中的《商颂》是商人演唱的赞颂其先王业绩的乐歌,其中的《长发》唱道:“洪水芒芒(茫茫),禹敷(布)下土方。”①但叙述简略,语焉未详。关于鲧、禹布土造地的神话,叙述最为详尽的还是战国秦汉时代成书的《山海经》,其中的《海内经》云:
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①
说世界大地本是禹和他的父亲鲧用原属于上帝的神性之土——息壤在滔天洪水中创造的②,鲧未得上帝的命令就先偷窃了息壤用来堵塞洪水,遭到上帝的刑戮,但上帝最终还是命令从鲧腹中出生的禹在洪水中布下息壤,创造了九州大地。由于大地是禹所创造的,因此在周代的文献中,人们始终称九州大地为“禹迹”,当人们说到某座高山时,也总是说,那是禹所奠定的。如《诗·小雅·信南山》中就说到:“信彼南山,维禹甸(奠)之。”而《大雅·韩奕》则云:“奕奕梁山,维禹甸之。”
鲧、禹用息壤创造大地的神话也见于《尚书》,如《禹贡》云:“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又《吕刑》篇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讲的都是大禹布土创造大地的故事③。其中“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的说法也见于《墨子·尚贤中》,可见该故事至少在周代已经成语化。“平水土”之“平”本是“敷土”或“布土”创造大地的意思,“辗转而为治水之传说”①,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以《尚书·尧典》中的记载最为著名,《尧典》云:
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 ”帝曰:“吁,咈哉! 方命圮族。”岳曰:“异哉! 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 ”九载,绩用弗成。
《尧典》着重描写了发生在“帝廷”中的帝尧与众臣(四岳)讨论谁有能力治理洪水的一段细节。在《尚书》诸篇当中,《吕刑》《洪范》《禹贡》《尧典》《益稷》《皋陶谟》都讲述了鲧、禹的故事,但侧重不同,或偏重于在大洪水中创造了人类居住的大地,或偏重于在古代的一次洪水灾难后治理洪水,拯救人民。而《天问》记载的鲧、禹故事则介于布土造地的神话与治水的历史传说之间: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应龙何画?河海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地何以东南倾?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南西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
其中,既有与《尧典》所述相同的发生在帝廷中的故事,也有鲧、禹在鸱龟、应龙等灵性动物助手的协助下治水,以及上帝杀鲧,禹生于鲧腹的神话。总之,鲧、禹造地、治水的神话、传说是先秦时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故事,见诸多种文献的记载,其中既有官方文献如《诗》的“雅、颂”部分以及《书》的《吕刑》《洪范》《禹贡》《尧典》诸篇,也有先秦诸子如《墨子》《孟子》《庄子》《荀子》《春秋左传》《国语》等私家著作,以及《天问》《山海经》等当时的非经典性古籍。从“禹迹”一词在先秦的使用率之频繁,也能看出鲧、禹故事在先秦时代深入人心的程度①。鲧、禹布土造地、治水的故事可能是史前时代就已经在华夏文化圈中心地带(中原)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的、最具圣典功能的神话、传说,并且一直为姒夏、子商、姜戎、姬周、嬴秦等各个族群所共同传诵。鲧、禹在神话和传说中为夏人的祖神和宗神,大概与最早在华夏文化中心区域建立中央王朝的夏人首先利用该神话为自己的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证明有关。由于此后商人、周人和秦人都相继承认夏朝统治的正统性质,因此商、周、秦人也就接受了鲧、禹造地、治水的传说,承认世界最初是由夏人崇拜的神、祖创造和治理的。总之,无论商人、周人抑或秦人,他们都歌颂大禹的英雄伟业,把自己说成是大禹事业的继承人,这也在夏人之后为他们自己的政治统治奠定了合法性基础。正如顾颉刚所言:“我们从《诗经》里,知道商、周两族都以禹为古人,比他们自己种族还古的人;禹又是一个极伟大的人,作成许多大工程,使得他们可以安定地居住在这世上。”②
注释
① 《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布犹敷也。《书》曰:‘禹敷土,定高山大川。’”今本《尚书·禹贡》作“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① 鲧、禹布土造地的故事还有其他一些异文,如《墨子·尚贤中》云:“昔者伯鲧,帝之元子,废帝之德庸,既乃刑之于羽之郊,乃热照无有及也。帝亦不爱。”《尚书·洪范》云:“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左传·昭公七年》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国语·晋语八》云:“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举之。”《周语下》云:“在昔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障九泽,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② 《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云:“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淮南子·地形》高诱注:“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③ 在《尚书》诸篇中,《吕刑》成书年代较早,据传统说法,在西周穆王时代。参见蒋善国《尚书综述》之第252-253页《甫刑的著作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① 参见 〔日〕 大林太良著、林相泰等译 《神话学入门》第50-53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叶舒宪 《中国神话哲学》第317-36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萧兵 《中国文化的精英——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 第767-77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李道和 《昆仑——鲧禹所造之大地》,《民间文学论坛》 1990年第4期; 胡万川 《捞泥造陆——鲧、禹神话新探》,手稿; 吕微 《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第58-9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① “禹迹”或作“禹绩”、“禹堵”、“禹绪”,语见《诗·大雅·文王有声》《诗·鲁颂·宫》《诗·商颂·殷武》《尚书·立政》《逸周书·商誓》《左传》襄公四年引 《虞人之箴》、《左传》哀公元年、金文《叔弓镈》及《秦公簋》等,参见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第二章《鲧、禹神话——口头传说与权力话语》第58-9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② 顾颉刚《中国上古史讲义》第3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唐代文论·骈文论
下一篇: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论研究文献·《文心雕龙》·20世纪《文心雕龙》研究论著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