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的文献·明代诗文别集
明代诗文别集数量很多,这里择其要者,叙录如下。
《高青丘集》 高启著。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明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洪武三年(1370)擢为户部侍郎,力辞不受。洪武七年(1374),因代苏州知府魏观撰《郡治上梁文》,触怒明太祖朱元璋,被腰斩于南京,年仅39岁。高启的诗集,初编有《吹台集》《江馆集》《风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凡诗两千余首。他生前选诗定为《缶鸣集》12卷,由其内侄周立于永乐元年(1403)印行,这是高启诗集最早的版本。景泰初年(约1450年左右)徐庸搜集遗篇,合为一编,题作《高太史大全集》,凡18卷,有景泰刻本及成化五年(1469)刘以则重修本,《四部丛刊》本据此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大全集》18卷。高启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正统九年(1444)由周忱刊行,《四部丛刊》亦据以影印,别名《高太史凫藻集》。清雍正间金檀辑注的《高青丘诗集注》,有《年谱》1卷,附《凫藻集》《扣舷集》于诗集之后,是高启诗文集最全的本子。今人徐澄宇、沈北宗校点《高青丘集》,其中诗18卷,补遗1卷,文5卷,词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
《宋学士文集》 宋濂著。宋濂(1310—1381),字景濂,其先金华潜溪人,至宋濂迁浦江(今属浙江)。元至正年间,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洪武二年(1369)奉命修《元史》,为总裁官。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长孙犯法,又牵涉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中途病故。宋濂在明初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等。明正德九年(1514),张缙刻《宋学士文集》75卷。其编定原则以撰文时间先后为序,在朝著作为《翰苑》前、后、续、别各10卷,归田制作为《芝园》前、后、续各10卷,致仕后数次朝京制作为《朝京稿》5卷。明嘉靖三十年(1551)韩叔阳刻《宋学士全集》33卷。此后,明清两代又多次对韩刻本进行重刻,并作了辑补。四库全书所收的宋濂文集是以韩刻本为底本,《宋学士全集》36卷。清嘉庆十五年(1810)严荣搜得韩刻原本,以及明清两代诸多刻本,合《浦江人物记》《龙门子凝道记》,编成《宋文宪公全集》,是收宋氏诗文最全者,世称严本。同治十三年(1874)胡凤丹将韩本辑入《金华丛书》,又续刻补遗8卷,仍称《宋学士全集》。宣统三年(1911)孙锵以严刻本为宗,又编入《洪武圣政记》《平汉录》,并附戴殿江、朱兴悌所编《年谱》以及丁立中辑、孙锵增补的《潜溪录》。丛书集成初编本《宋学士全集》32卷,补遗8卷,附录2卷。四部丛刊本《宋学士文集》75卷。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公全集》53卷,首1卷。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
《诚意伯文集》 刘基撰。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元至顺四年(1333)中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职。因受排挤而弃官归隐。后应朱元璋召请,筹策佐命,参与机要。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洪武四年(1371)辞官归乡。后为宰相胡惟庸所谮,忧愤而死。或说被胡惟庸毒死。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诗文作家之一,著有《诚意伯文集》。其中包括 《郁离子》4卷、《覆瓿集》10卷、《写情集》2卷、《春秋明经》2卷、《犁眉公集》2卷,明成化年间首刻。嘉靖三十五年(1556)樊献科等重编《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将《覆瓿集》《犁眉公集》中的诗文按体裁重编,将全书合成18卷。有明钟惺辑评《刘文成公全集》12卷,明末刻本。另有《诚意伯文集》20卷,四库全书本;《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20卷,四部丛刊本。今人林家骊点校《刘基集》,收入《两浙作家文丛》,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
《逊志斋集》 方孝孺撰。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今属浙江)人。洪武年间,除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他为世子师。建文帝时,为侍讲学士。朱棣入南京,夺取皇位,命方孝孺起草诏书宣告天下,他坚决不从而被杀,宗族亲友及学生坐诛者数百人。少从宋濂学,以文章、理学著名于当时。著有《逊志斋集》。今存《逊志斋集》30卷、拾遗10卷、附录1卷,有成化十六年(1480)郭坤刻本等;《逊志斋集》24卷、附录1卷,有正德十五年(1520)顾璘刻本、明嘉靖四十年(1561)王可大刻本;《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24卷、拾遗1卷、外纪1卷、年谱1卷,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张绍谦刻本等。《逊志斋集》24卷,四库全书本。《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24卷,四库备要本。《逊志斋集》24卷,附录1卷,四部丛刊本。
《东里集》 杨士奇撰。杨士奇(1365—1444),名寓,以字行,号东里,泰和(今属江西)人。年幼孤贫,刻苦自学。建文初年,以史才被荐,召为翰林院编纂官。后又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宣宗时与杨荣、杨溥共同执政,号称“三杨”。杨士奇著作宏富,《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东里全集》97卷、《别集》4卷、《文渊书目》4卷、《历代名臣奏议》350卷(与黄淮等编)。现存《东里诗集》3卷、《文集》25卷、《续编》62卷、《别集》5卷、《附录》4卷,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黄如桂刻本。今人刘伯涵、朱海点校《东里文集》25卷、《别集》(包括《圣谕录》《奏对录》《启》《代言录》),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
《李东阳集》 李东阳撰。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选庶吉士,继而为翰林编修、侍讲等,官至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去世前自编诗文集为《怀麓堂稿》,正德十一年(1516)熊桂刻,改题为《怀麓堂集》,其中有《怀麓堂诗话》1卷。又有明谢铎、潘辰评点,何孟春音注,明正德十三年(1518)顾佖刻《拟古乐府》2卷。四库全书本《怀麓堂集》100卷,为康熙时茶陵州学正廖方达所校刻。今人周寅宾据此点校《李东阳集》,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杨一清在《怀麓堂稿》刊刻之际所撰的序中指出:“先生尝自辑其诗文,凡90卷,总名之曰《怀麓堂稿》。《诗稿》20卷、《文稿》30卷,在翰林作;《诗后稿》10卷、《文后稿》30卷,在内阁作。《南行稿》《北上录》,则附于《前稿》着末,以皆杂记,故不入卷中……若致仕以后诗文,则别为续稿,他日自有传之者。”因而,钱振民又辑校《李东阳续集》,有《诗续稿》《文续稿》《补遗》等,岳麓书社1997年出版。
《石淙诗稿》 杨一清撰。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又号石淙。其先安宁(今属云南省)人,后徙丹徒(今属江苏)。八岁以奇童荐入翰林,成化八年(1472)进士。弘治年间,以都察院左副都御使督理陕西马政。正德中,受命总制三镇(延绥、宁夏、甘肃)军务。嘉靖初年,起为兵部尚书,召入内阁为首辅。其诗集《石淙诗稿》19卷,经李梦阳评点,嘉靖年间刊刻。《关中奏议》18卷,有《四库全书》《云南丛书》本。又有《西征日录》《制府杂录》《吏部献纳稿》《宸翰录》《阁谕录》《密谕录》《督府稿》等,唐景绅、谢玉杰点校《杨一清集》收入,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
《陈白沙集》 陈献章撰。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白沙,新会(今属广东)人。正统十二年(1447)乡试中试,成化十五年(1479)以后,屡被推荐,皆以母老已病而辞。专事讲学,从学者甚众。献章之学,以静为主,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是王守仁心学的先驱。四库全书本《白沙集》9卷,为其门人湛若水校定,万历间重刊,收文4卷、诗5卷。今人点校《陈献章集》,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
《怀星堂集》 祝允明撰。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五年(1492)举人,会试不第。曾官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通判,不久谢病归。他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称“吴中四才子”。著有《怀星堂集》《祝子罪知录》。《怀星堂集》30卷,其中诗8卷、文22卷,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陈以闻刻本及四库全书本。《祝子罪知录》7卷,有明刻本。
《唐伯虎全集》 唐寅撰。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自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乡试第一。会试时,因科场舞弊案牵连被革黜,发浙藩为吏,不就。宁王宸濠慕其名,厚币聘之。唐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只得让他归乡。筑桃花庵别业于桃花坞,时常与客饮其中。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称“吴中四才子”。著有《六如居士集》。现所存唐寅诗文集刻本:《唐伯虎集》2卷,明嘉靖十三年(1534)袁袠刻;《唐伯虎先生集》2卷,明万历二十年(1592)何大成重刻袁袠本;《唐伯虎先生外编》5卷,万历三十五年(1607)何大成刻;《解元唐伯虎汇集》4卷,万历四十年(1612)刻;《袁中郎先生批评唐伯虎汇集》4卷,刻年未详,大道书局将袁氏批评本(6卷及补遗)于1925年出版,中国书店据此影印,1985年版;《唐伯虎先生外编续刻》12卷,万历四十二年(1614)何大成刻;《六如居士全集》8卷,清嘉庆六年(1801)刻本。今人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伯虎全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
《文征明集》 文征明撰。文征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征明,后以字行,更字征仲,号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乡试屡落榜,嘉靖二年(1523)以岁贡生荐吏部,授翰林院待诏。三年后谢病归。仕宦不达,优游文艺,书画并负盛名。诗则早年与徐祯卿齐名。文征明最早的诗文集刻本为四卷本《甫田集》,流传最广的是《甫田集》35卷,今人周道振辑校《文征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搜辑各刊本所收诗文,凡诗15卷、文20卷;补辑32卷,包括诗17卷、词1卷、曲1卷、文13卷;随录5卷,包括有关序跋题记、传记志文、年表、交游酬赠、评论、诗词话。
《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撰。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曾创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弘治十二(1499)年进士,正德元年(1506)因疏救戴铣触怒刘瑾谪贵州龙场驿丞。自处逆境,创立心学。正德十四年(1519)平定宁王宸濠叛乱。嘉靖初封新建伯。王阳明的讲学语录和诗文著作,在其生前殁后由其门人整理陆续刊行。隆庆六年(1572),御史谢廷杰巡按浙江,汇集已刊诸书编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分6类,即:《语录》3卷、《文录》5卷、《别录》10卷、《外集》7集、《续编》6卷、《附录》7卷。此后刊印的各种全书、全集38卷本,大都依据该本翻刻或排印。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今人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
《空同集》 李梦阳撰。李梦阳(1472—1530),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原籍庆阳(今属甘肃),徙居河南开封。弘治六年(1493)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为尚书韩文草疏劾宦官刘瑾,事泄,下狱几死。刘瑾败,迁江西提学副使。后为权贵所恶而去职。他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弘正七子”。《明史·文苑传》说他“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梦阳深恶风靡于时的平庸烂熟的诗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他又提倡“情之自鸣”,强调“真诗在民间”。他的诗文创作有的流于形式上的模拟,也有的风格雄壮,“纪事抒情,往往逼真”(袁宗道《论文上》)。著有《空同集》。现存明嘉靖刻本《空同集》63卷,明万历三十年(1602)邓云宵刻本《空同子集》66卷,其中诗赋37卷、文29卷。又有清闵麟嗣、汪右湘批点《空同先生集》63卷及四库全书本。
《大复集》 何景明撰。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因宦官刘瑾擅权,上书吏部尚书,劝其柄政不要屈服于刘瑾,得罪瑾,被免官。瑾败后,因李东阳荐,得复职直内阁制敕房。后出为陕西提学副使。嘉靖初,因病卒,年仅39岁。他与李梦阳同为前七子领袖。现存明嘉靖义阳书院刻本《何氏集》26卷,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刻本《大复集》37卷、附录1卷,明万历五年(1577)陈堂、胡秉性刻本《何大复先生集》38卷,凡辞赋3卷、诗26卷、文9卷、附录1卷。另有四库全书本。
《徐昌穀全集》 徐祯卿撰。徐祯卿(1479—1511),字昌穀,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任大理左寺副,后降为国学监博士。他是前七子之一,又是“吴中四才子”之一。徐桢卿30岁时编定自己的诗文为《迪功集》,又有《焦桐》《鹦鹉》《花间》《野兴》《自惭》等集,由后人汇集为《徐昌穀全集》16卷。现存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长洲周文萃刻本。
《康对山先生全集》 康海撰。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任翰林编撰、经筵讲官。正德初,阉党刘瑾以康海为同乡,欲招致之,康海不肯往。正德三年(1508),李梦阳被刘瑾系于狱中,自度必死,曾书片纸求康海曰:“对山救我! ”康海乃谒刘瑾为李梦阳说情,因而李梦阳获释。正德五年(1510),刘瑾败,康海受牵连而被削职为民。既罢归,放荡形志,日与酩酊为伍,以山水声妓自娱。著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和诗文集《对山集》。现存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吴孟祺刻本《对山集》19卷、明万历十年(1582)潘允哲刻本《康对山先生集》46卷,又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古邰贻穀堂刻本。
《升庵集》 杨慎撰。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先世庐陵(今属江西)人,后徙新都(今属四川)。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状元,授翰林修撰。世宗朝因大礼议案遭廷杖,谪戍云南永昌。他的著作数量很多,涉及面颇广,《明史·杨慎传》指出:“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诗文外,杂著一百余种,并行于世。”王文才著《杨慎学谱》列其著述目录345种。简绍芳《升庵先生年谱》末补书云:“至其平生著述四百余种,散逸颇多,学者恨未能睹其全。”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81卷,由张士佩于万历年间所编订并刻印,又有万历二十四年(1596)庄诚刻本及四库全书本。
《遵岩集》 王慎中撰。王慎中(1509—1559),字道思,号南江,别号遵岩居士,福建晋江(今泉州)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河南参政。后因忤大学士夏言而落职归里。与唐顺之齐名,时称“王唐”。与唐顺之、陈束、李开先、赵时春、熊过、任瀚、吕高等均有才学文章之美,人称“嘉靖八才子”。著有《遵岩集》。《遵岩先生文集》41卷,今存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本、隆庆五年(1571)刻本。《遵岩先生文集》25卷,今存明隆庆五年刻本及四库全书本。
《荆川先生文集》 唐顺之撰。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世称荆川先生,武进(今属江苏)人。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为翰林院庶吉士,又授翰林院编修。因不附大学士张璁,一度罢职。嘉靖十八年(1539),复起用为吏部主事。以联名上疏,削职为民,退居阳羡山中十余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入侵大江南北,顺之被任为兵部职方郎中,与浙江巡抚胡宗宪共同抵御,战绩卓著,升任太仆少卿、右通政。嘉靖三十九年(1560),病中登舟,巡视江海,卒于南通舟中,年五十四。著有《荆川先生文集》,辑有《文编》。《唐荆川先生文集》12卷,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安如石刻本。《重刊校正唐荆川先生文集》12卷,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叶氏宝山堂刻本、嘉靖三十四年(1555)金陵书林薛氏刻本。《唐荆川先生续文集》6卷、《奉使集》2卷,明唐鹤征刻本。《重刊荆川先生文集》17卷、外集3卷、附录1卷,明万历元(1573)纯白斋刻本。《荆川文集》18卷,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唐执玉刻本。另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
《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撰。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十九年(1540)举应天乡试第二名,后八次会试不第,遂移居嘉定(今属上海)安亭江上,讲学授徒,人称震川先生。直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以60岁的高龄考中进士,授浙江长兴令,官至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先生集》。他是明代“唐宋派”中最有影响的作家,其散文简洁平淡,对清代桐城派影响较大。清黄宗恙羲曾在《明文案序》中说:“议者以震川为明文第一,似也。”归有光去世后,其孙昌世与钱谦益遍搜遗文,细加校刊,编为文集40卷,惜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间,其曾孙归庄又增益部分遗文,经董正位等人相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30卷、别集10卷,共40卷。此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今人周本淳据此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另有四库全书本及四库备要本。
《茅坤集》 茅坤撰。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嘉靖十七年(1538)登进士第,历任青阳、丹徒等县知县,迁礼部主事,又转任吏部稽勋司,曾受牵连而谪为广平通判,后又为广西兵备佥事、河南副使,升为大名兵备副使。因忤逆当权,中年落职,乡居约五十年。曾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著有《白华楼吟稿》《茅鹿门先生文集》《玉芝山房稿》《耄年录》等,有万历年间刻本。今人张大芝、张梦新校点《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沧溟先生集》 李攀龙撰。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广东司主事。历员外郎、朗中,稍迁顺德知府,有善政,擢陕西提学副使。后托病辞职归里,家居近十年。隆庆元年(1567),荐起浙江副使,升河南按察使,奔母丧归,因过哀得病卒。李攀龙在京官刑部时,倡五子、七子之社,与王世贞同为后七子领袖。著有《白雪楼诗集》《沧溟先生集》,还编有《古今诗删》。李攀龙的诗文全集,最早是王世贞于隆庆六年(1572)刻的,即《沧溟先生集》30卷、附录1卷。另有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献方翻刻本。今人包敬第标校《沧溟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又有李伯昌校点《李攀龙集》,齐鲁书社1993年出版。
《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 王世贞撰。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时严嵩擅权,杨继盛因劾严嵩而遇害,世贞曾经援救,遂与严嵩为仇。后其父王忬亦为严嵩所害。万历二年(1574),世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郧阳,后为张居正所恶,罢官归乡。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著述宏富,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弇州山人续稿》207卷。他所谓“四部”,指赋部、诗部、文部、说部四种体裁。《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目录12卷,有明万历五年(1577)王氏经世堂刻本及四库全书本。《弇州山人续稿》207卷,目录10卷,有明刻本及四库全书本。
《四溟山人全集》 谢榛撰。谢榛(1495—1575),临清(今山东省临清市)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嘉靖年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人交游,论诗主张以初唐、盛唐十四家为楷模,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之一。终身为布衣,常为公卿、藩王宾客。有《四溟山人全集》24卷,其中后4卷为诗话《诗家直说》,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赵府冰玉堂刊本。万历四十年(1612)盛以进刊《四溟集》,收诗10卷、诗说2卷,是赵府冰玉堂本的缩本。四库全书据此为底本。今人李庆立《谢榛诗集校注》,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朱其恺、王恒展、王少华校点《谢榛全集》,齐鲁书社2000年出版。李庆立《谢榛全集校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
《甔甀洞稿》《甔甀洞续稿》 吴国伦撰。吴国伦(1524—1593),字明卿,号川楼子、南岳山人,兴国(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官至河南左参政。后被罢官归田。著有《甔甀洞稿》54卷、《甔甀洞续稿》27卷,明万历间刻本。又有《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徐渭集》 徐渭撰。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八次参加乡试而不中,曾入胡宗宪幕府。晚年精神失常,因杀妻下狱,释放后流寓各地,以卖书画为生。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文人、画家、戏曲家。著有《徐文长集》《逸稿》《四声猿》杂剧四种、戏曲理论《南词叙录》(此著作权有异议)等。徐渭诗文生前已刊刻数种,万历二十八年(1600)门人商维濬等合编《徐文长三集》29卷,并附《四声猿》1卷。万历四十二年(1614)钟人杰又把《三集》改编为《徐文长文集》30卷,删略了《三集》中的很多诗,后出的《海山仙馆丛书》本《青藤书屋文集》亦即此本。随后张岱又校辑集外遗文为《徐文长佚草》。中华书局排印本《徐渭集》是目前收辑徐渭诗文戏曲作品较完备的本子,1983年出版。
《焚书》《续焚书》 李贽撰。李贽(1527—1602),原姓林,初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晚居龙湖,又号龙湖叟。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曾官云南姚安知府。中年辞官定居麻城,借寓龙湖畔的佛寺,讲学著述。晚年被官方驱逐,后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而被捕,自刎狱中。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李温陵集》等。《焚书》《续焚书》有明刻本,也有中华书局1974年版本。《藏书》《续藏书》有中华书局1959年版本。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共收16种,包括《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潭集》《四书评》《史纲评要》《老子解》《庄子解》《九正易因》《因果录》《永庆答问》《柞林纪谭》《道古录》《闇然录最》《孙子兵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显祖诗文集》 汤显祖撰。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年号茧翁,亦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因抨击首辅被贬为雷州徐闻典史,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浙江遂昌令任上赴京述职,旋告长假归里。著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残)《玉茗堂文集》,传奇《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一名《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汤显祖的诗文在其生前已有刊刻,《汤显祖诗文集》50卷,1—2卷为《红泉逸草》,3—5卷为《问棘邮草》,6—49卷为《玉茗堂集》,第50卷为补遗。今人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白苏斋类集》 袁宗道撰。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石浦,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第一,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右庶子。有《白苏斋类集》22卷,刘氏嘉业堂藏历刻本,是袁宗道诗文最早最完全的刻本,凡诗6卷、文16卷,今人钱伯城据此标点《白苏斋类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
《袁中郎先生全集》 袁宏道撰。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吴县县令,一年后辞官闲居。其后又任顺天府教授、国子监助教、礼部主事等。万历三十四年(1606)为吏部检评论司主事、吏部稽勋郎中。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在“三袁”中,袁宏道的才力与名望最大,创作个性与理论色彩最为鲜明,著有《敝箧集》《锦帆集》《解脱集》《广陵集》《瓶花斋集》《广庄》《瓶史》《潇碧堂集》《破砚斋集》《华嵩游草》等。现存袁中道编《袁中郎先生全集》,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徽州刊本。《梨云馆类定袁中郎全集》24卷,何伟然编,万历四十五年(1617)金陵大业堂刊本。陆之选编《新刻钟敬伯增定袁中郎全集》40卷,崇祯二年(1629)武林佩兰居刊本。今人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即以佩兰居本为底本,校以其他诸本。该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
《珂雪斋集》 袁中道撰。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与袁宗道、袁宏道并称“公安三袁”。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后历任国子监博士、南京礼部主事,官至南京吏部郎中。袁中道的作品,刊刻行世,最早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在吴县为他所刻的诗集。袁中道现存的诗文包括《珂雪斋近集》10卷、《珂雪斋前集》24卷、《珂雪斋集选》24卷、《珂雪斋外集·游居柿录》13卷。今人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其中诗文38卷,凡诗8卷、文30卷、附录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
《隐秀轩集》 钟惺撰。钟惺(1574—1625),字伯敬,号退谷、退庵,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行人司行人,稍迁工部主事,官至福建提学佥事。钟惺与谭元春同为竟陵派创始者,两人有评选《古诗归》《唐诗归》。天启二年(1622),钟惺的诗文编集为《隐秀轩集》,按文体分集,计33集56个分集;其后3年的诗文收入《钟伯敬先生遗稿》。除此之外,还有《翠娱阁评选钟伯敬先生合集》。今人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共42卷,附录3卷。
《谭元春集》 谭元春撰。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号鹄湾,又号寒河,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早年与同邑钟惺为友,共同评选《古诗归》《唐诗归》,一时名声甚赫,世称“钟谭”。天启七年(1627)乡试第一。崇祯十年(1637)赴京会试,病死途中。谭元春诗文的明刻本有《岳归堂合集》10卷、《鹄湾集》□卷(今存卷一至卷九)。崇祯六年(1633)刊刻的张译等评《新谭友夏合集》23卷,选辑了《岳归堂新诗》5卷、《鹄湾文草》9卷、《岳归堂已刻诗选》8卷、诸稿自序11篇,在谭集中所收诗文最多。今人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卷一至卷一○为《岳归堂合集》10卷,卷一一至卷一五为《岳归堂新诗》5卷,卷一六至卷一九为《岳归堂未刻诗》9卷,卷二○至卷二八为《鹄湾集》9卷,卷二九为杂著,卷三○为诸稿自题辑录,卷三一、三二为《鹄湾未刻古文》2卷,卷三三为《遇庄》,卷三四为著者待考文,附录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陈子龙诗集》《陈子龙文集》 陈子龙撰。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号轶符、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选绍兴推官。南明弘光帝时擢兵科给事中,见朝政腐败,辞取归乡。清军攻陷南京后,在松江起兵抗清,事败后避匿山中。不久又聚结太湖兵抗清,泄密被捕,解送途中乘隙投水死。陈子龙的著作生前已刊刻数种,清初一度被禁毁。王昶于嘉庆八年(1803)编成《陈忠裕公全集》。《陈子龙诗集》包括《陈忠裕公全集》卷二一至卷三二、《诗词略》1卷、《兵坦奏议》1卷、《安雅堂稿》9卷。《陈子龙文集》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版。《陈子龙诗集》,施蛰存、马祖熙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
《张岱诗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张岱撰。张岱(1597—1679,一说卒于16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出身于仕官人家,一生未仕。前半生极尽繁华,明亡后隐居山林,专事著述。张岱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石匮书后集》等。《琅嬛文集》6卷,清光绪三年(1877)会稽王惠、王介臣父子刻本。《张子文秕》18卷、《张子诗秕》5卷,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张岱诗文集》(包括《张子诗秕》5卷,《琅嬛文集》6卷及补遗、附录),夏咸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陶庵梦忆》最早有凤嬉堂抄本,存世主要版本有全忠淳刻《砚云甲编》本、王文诰刻本、粤雅堂丛书本及丛书集成本。《西湖梦寻》有康熙丁酉(1717)凤嬉堂原本、武林掌故本、西湖集览本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马兴荣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又有夏咸淳、程维荣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夏完淳集》 夏完淳撰。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或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5岁知六经,9岁善词赋、古文。其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均为文坛领袖。清顺治二年(1645),随父起兵抗清。其父兵败自杀,又与其师陈子龙继续抗清。顺治四年(1647),子龙被捕,投水自尽。其后,夏完淳也在松江被捕,解送南京,不屈而死,年仅17岁。著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省兰汇编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嘉庆十二年(1807),王昶、庄师洛编刻为较为完整的《夏节愍公全集》10卷、补遗2卷,卷首及卷末各1卷,合14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校订,编印为《夏完淳集》,1959年出版。又有今人白坚《夏完淳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
上一篇:先秦两汉文学·中国古代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名篇·盘古开辟天地的故事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学与社会文化·隋唐五代文学与传统思想·“多元并存”的精神气候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