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晚唐花间词人温庭筠
菩萨蛮[1]
小山重叠金明灭[2],鬓云欲度香腮雪[3]。懒起画蛾眉[4],弄妆梳洗迟[5]。照花前后镜[6],花面交相映[7]。新贴绣罗襦[8],双双金鹧鸪[9]。
[1]温庭筠(812—870),原名歧,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一生不得志,生活放荡不羁。晚年任方城尉和国子助教。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2]小山:屏山,指床头小屏风。金明灭:谓日光照在屏风上闪烁明灭的样子。[3]鬓云:谓如云之鬓发。度:谓掠过。香腮雪:谓如雪之香腮。[4]蛾眉:蚕蛾之须弯曲细长,因而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5]弄妆:妆饰,打扮。[6]前后镜:谓用两个镜子前后相照。[7]花面:谓头上之花与美人之面。[8]贴:指贴绣。一作“帖”。绣罗襦:绣花的绸制短衣。[9]金鹧鸪:用金线绣的鹧鸪鸟。
南歌子
倭堕低梳髻[1],连娟细扫眉[2]。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3]。
[1]倭堕:倭堕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发髻向额前俯偃。[2]连娟:弯曲而纤细。扫眉:描画眉毛。[3]百花时:谓春天。
[解读鉴赏]
中国古典文学向来有“诗言志”、“文载道”的传统。但是有一种文学体式从兴起时就突破了这个传统。它就是我们从这一章开始要讲的“词”。
隋唐以来,中国旧有的音乐融会当时的外来音乐,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词,就是配合这种新兴音乐演唱的歌词。词本来流行于市井里巷之间,后来文人们觉得它曲调很美而文词不美,就自己下手来填写。早期的文人词大多以美女和爱情为主,写得漂亮婉约,适宜在歌酒宴席上给那些年轻美丽的歌女演唱。我国最早的一本文人词集叫做《花间集》。这书名很美,西方把它译成“花丛里的歌”。
然而,这些晚唐五代歌酒宴席上的流行歌曲,后来却发展成了一种最富于感发联想之言外意蕴的文学体式,这实在是很奇妙的一件事情。词体为什么能够有这样的发展呢?它与诗体到底有什么不同?温庭筠是《花间集》中的第一位词人,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一首《菩萨蛮》来看一看词体的特质。
这首小词很简单,从头到尾不过是描写了一个美丽的女子起床梳妆、簪花照镜。但是我要说,不要轻易否定纯美的文学,也不要把言志载道看成死板的教条。孔子说“诗可以兴”,“兴”就是兴发感动。诗可以培养人有一颗善于兴发感动的心灵,从宇宙间一花一鸟一草一木都能体会到生活的理想和情趣。因此,读中国的古典诗词,有时一定要能够超出外表所说的情事,看出一种精神上的本质才行。对温庭筠这首词,我们也应该作如是观。
什么是“小山重叠金明灭”? 对于这个“小山”,有人说是“山眉”,有人说是“山枕”。但人的眉毛和古人用的枕头都不可以重叠。温庭筠在他的另一首《菩萨蛮》中有“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的句子。“屏山”是指古人睡觉时放在枕头前边的一个小小的屏风。这里的“小山”,其实也就是指的这样一个屏风。由于屏风是曲折的,上边又有金碧螺钿的装饰,所以日光照在上面就显出金光流动、闪烁不定的样子。但是为什么要说“小山”,而不直接说“屏风”或者“小屏”呢?这就是温庭筠在语言风格上的一个特色了。他往往不向读者提供理性认知的概念,而是只提供一种感官的直觉。温庭筠的这个特点曾经受到很多人的批评,说他用词模糊晦涩,不知所云。但是我以为,诗歌乃是一种唯美的感性作品,有的时候需要和现实拉开一段审美的距离。这就像是观看一幅画,稍稍站远几步反而能够更好地观赏它的美。比如他的第二句“鬓云欲度香腮雪”,“鬓云”是“鬓发的乌云”;“香腮雪”是“香腮上的白雪”。他不说“乌云般的鬓发”、“雪白的香腮”,因为那样讲太庸俗,太缺乏韵味。而“乌云”、“白雪”,再加上前一句的“小山”,这三种品质相近的大自然景象就为人物增添了一种远韵 试想:早晨的阳光照在小山一样重重叠叠的屏风上,光影的闪动惊醒了熟睡中的女子,她美丽的头在枕上微微一动,长发的乌云一下子就飘过了白雪般的面颊。这幅图画是不是很美?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与前边两句又有所不同,它带有传统文化的背景。如果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一定了解,你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意思上,无法对这两句产生感发。在这里,有些词汇我把它们叫做“语码”——语言的符码。一旦你叩响了它,就能带出一大串有关的联想。是哪些语汇呢? 就是“蛾眉”、“画蛾眉”和“懒起画蛾眉”。屈原《离骚》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李商隐《无题》说“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杜荀鹤《春宫怨》说“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在这些诗句中,“蛾眉”是美好才智的象征;“画眉”是对美好才智的向往追求;“欲妆临镜慵”则是因为空有美好的才智却不能为世所用。从屈原开始,我国古典文学就有一个以美女香草托喻君子的传统。古人常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容”,在这里有梳妆打扮的意思。可是,如果没有人欣赏,你还梳妆打扮给谁看?“懒起画蛾眉”的“懒起”二字和“弄妆梳洗迟”的“迟”字,就暗含有这样一种哀怨的情意 不过,温词之妙也正在这里:虽然“懒起”,可毕竟还是“画蛾眉”了;虽然“迟”,可毕竟也要弄妆梳洗。原来,中国还有一个传统的说法是,“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尽管无人欣赏,但仍要画眉,为的是保持自身容德的美好。“弄”字本身有 一种赏玩的含义,所谓“弄妆”者,是说在对镜化妆时也有一种自我欣赏之意。一般来说,自我欣赏并不是一种好的习惯。但我实在也要说,一个人对自己一定要有所认识,应该从自爱中表现出自信。近代词学家王国维有一首词中说:“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我绝不因无人欣赏而自暴自弃,我自己簪花在镜中欣赏自己。这不是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肤浅的自我欣赏,而是对自己人格品德的尊重与赏爱。因为你的价值并不是建立在别人赏识上的。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表现了一个美丽女子因无人欣赏而寂寞孤独的心情,本来并没有超出艳情绮思的范围;而且据史书记载,温庭筠“士行尘杂,不修边幅”,就其平生为人以及当时那种歌酒宴席的写作背景来看,他不大可能有什么比兴寄托之心。但是由于他所使用的“蛾眉”等语汇恰好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人香草的托喻暗合,所以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感发和联想,从而也就提高了这首词的意境。
这首词从女子的起床、梳洗、画眉,直写到梳妆已毕,簪花照镜,达到高潮。这是一个美好的完成。“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两句不但形象美好,而且叙写的口吻中都饱含着活泼的生命和充沛的感发力量。你看她“照花”要用“前后镜”,就是说,除前面的妆镜外,还要把一面镜子置于脑后,用来从各个角度观察头上的花是否戴好。这本是对照花动作很客观的叙写,但从中流露出一种追求完美和自我珍重的情意。什么是“交相映”?如果你用两面镜子前后对照一下就能体会到:由于两面镜子里边都有对方的影像,所以人面与花面两个美丽的形象前后相生,无穷无尽! 你看,多么饱满的笔力,多么飞扬的神采。难怪清代词学家张惠言竟说这后半首有《离骚》“初服”之意! “初服”指《离骚》中的“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表现的是屈原虽忠而被谤却宁死也不肯苟合求容的道德操守。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女子梳洗之后要换什么样的衣服:“罗”,已经是一种很好的衣料;“绣罗襦”,是说用罗制作的短衣上还绣有美丽的花纹;“新贴”的“贴”指“贴绣”,那是一种类似现在“补花”的绣花方法。另外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熨帖”,说那衣服是刚刚熨烫平整的。“双双金鹧鸪”,是说那绣罗襦上所绣的花样乃是一对对金色的鹧鸪鸟。所以你看,这真是层层推进。从起床画眉、簪花照镜到着装,把这个女子容貌与服饰的美渲染到了极点。但是,“双双金鹧鸪”的含义还不止于此。要知道,中国人常常用比目鱼、鸳鸯鸟等成双作对的鱼、鸟来象征理想的归宿和幸福的生活。绣罗襦上绣的花样是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而这个女子现在却是这样寂寞孤独。这首词通篇都是客观描写,没有一句话正面提到她的寂寞孤独,但是在结尾处却用反衬的笔法暗示了这一点:她为什么如此慵懒? 因为她的美丽无人欣赏,她还不如绣罗襦上那成双作对的金鹧鸪! “双双金鹧鸪”,写得如此华美如此客观,你得琢磨一下才能明白里面蕴含着的情意。这真是温庭筠! 同样描写美女,但比起《花间集》里一般的浮艳浅俗之作,温词总是有一种深远含蓄的姿态。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体会到,温庭筠这首词确实写得很美。这种美感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它的句子长短错综,读起来低回摇曳,与读诗的感觉大不相同。其次,它所写的内容乃是男女爱情,这是人世间最热烈、最容易引起感动的一种感情。第三,它与中国文化中“美人香草以喻君子”的传统暗合,可以把读者的感发联想引向高洁美好的境界。这三点,都涉及词的特质。
《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所谓“要眇宜修”,乃是《楚辞·湘君》里的一句话,形容一个女性不但有外在修饰的美,而且有内在品质的美。王国维就用这句话来说明词体的特质。词很美丽而且余味深长,有些难于用诗表达的感情可以用词表达出来。但是词也有局限,一些反映社会历史事件的鸿篇巨制以及反映民生疾苦的内容,如杜甫的《北征》、白居易的《新乐府》等,就不是词所能胜任的了。张惠言有一段话说得也很好,他说词是“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词选序》)。就是说,词是从写爱情开始的,但是它把一般人的相思爱情和悲欢离合写得那么委婉含蓄、韵味深远,结果就产生了另外的一种作用,就把那些贤人君子由于志意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幽约怨悱之情表现出来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表现在词的早期仅仅是“微言”的暗合或者潜意识的流露,要等到苏、辛等大家陆续出现之后,词的抒情言志功能才逐渐从自发走向自觉,形成了两宋词坛鼎盛的局面。
王国维和张惠言所总结的这些词的特质,在温庭筠这首《菩萨蛮》里我们都有体会。张惠言所说的“微言”,实际上就是我们在这首词中所讲的“蛾眉”、“画蛾眉”之类的“语码”。由美感和“语码”引起读者比较高远的感发和联想,乃是温词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使词体开始脱离歌酒筵席上那些毫无意义的艳歌,逐渐提高了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温庭筠作为自中晚唐以来诗人中以专力作词的第一人,不但写了数量较多的词,而且所用牌调也有比较丰富的变化。所以,从词的整个发展历史来看,他应该是一位很重要的奠基作者。
[阅读思考]
温庭筠的词体现了早期作为“歌词之词”之“花间词”在题材、风格等方面的一些什么特点?
上一篇:南宋诗人陆游
下一篇:北宋中期词人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