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南北朝·古诗十九首
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1],逶迤自相属[2]。回风动地起[3],秋草萋已绿[4]。四时更变化[5],岁暮一何速[6]。晨风怀苦心[7],蟋蟀伤局促[8]。荡涤放情志[9],何为自结束[10]。燕赵多佳人[11],美者颜如玉[12]。被服罗裳衣[13],当户理清曲[14]。音响一何悲[15],弦急知柱促[16]。驰情整巾带[17],沉吟聊踯躅[18]。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1]东城:指洛阳的东城。[2]逶迤:曲折绵长貌。属(zhu):接连。[3]回风:旋风。动地起:形容风力之强劲。[4]萋已绿:茂盛而又碧绿。萋,盛貌。[5]四时:四季。更:交替。 [6]一何:多么。 [7]晨风:《诗经》篇名。 《诗·秦风·晨风》:“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苦心:忧愁伤怀之心。[8]蟋蟀:《诗经》篇名。《诗·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局促:受束缚而不得舒展。[9]荡涤:洗涤,扫除。放情志:打开胸怀。[10]何为:为什么。结束:约束,拘束。[11]燕赵:今河北、山西一带。[12]颜如玉:谓肤色洁白。《诗·召南·野有死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13]被(pi)服:穿着。被,同“披”。[14]当户:对着门户。理清曲:弹奏清商之曲。清曲,清商曲,汉代流行的乐调。[15]悲:谓悲感动听。[16]弦急:弦紧。柱促:弦柱迫近。柱,乐器上的系弦木。按,柱近则弦紧,弦紧则音高。[17]驰情:神往。巾带:一作“中带”,一般认为“巾带”较胜。[18]沉吟:沉思吟咏,谓心中盘算。聊:姑且。踯躅:徘徊不进貌。
行行重行行[1],与君生别离[2]。相去万余里[3],各在天一涯[4]。道路阻且长[5],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6],越鸟巢南枝[7]。相去日已远[8],衣带日已缓[9]。浮云蔽白日[10],游子不顾反[11]。思君令人老[12],岁月忽已晚[13]。弃捐勿复道[14],努力加餐饭。
[1]行行:走了又走。重:重叠,重复。[2]生别离:难以再见的离别,活生生地分开。[3]相去:相距。[4]天一涯:谓天各一方。涯,边际。[5]阻且长:见《诗经·蒹葭》注[5]。[6]胡马:泛指产在西北民族地区的马。依北风:依恋北方吹来的风。[7]越鸟:南方的鸟。巢南枝:筑巢于南向的树枝。[8]日已远:一天比一天远。已,同“以”。[9]缓:宽松。按,衣带宽松暗指人之消瘦。[10]浮云蔽白日:喻游子心有所惑或另有所欢。[11]不顾:不顾念。反:同“返”。[12]令人老:谓思念之苦使人变老。《诗·小雅·小弁》:“唯忧用老。”[13]忽:倏忽。晚:谓接近终了。[14]弃捐:抛弃,丢开。勿复道:不要再说。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1]。盈盈楼上女[2],皎皎当窗牖[3]。娥娥红粉妆[4],纤纤出素手[5]。昔为倡家女[6],今为荡子妇[7]。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1]郁郁:浓密茂盛的样子。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园中柳”是容易引起离别回忆的。[2]盈:通“嬴”。《广雅·释诂》:“嬴,容也。”指仪态之美。[3]皎皎:本义是月光的白,这里用以形容“楼上女”的洁白明艳。[4]娥娥:形容容貌的美好。[5]纤纤:细。素:白。[6]倡家女:歌伎,舞女。倡,《说文》:“倡,乐也。”倡家,以娱乐为业之家。[7]荡子:长期在外乡漫游之人,与“游子”义近而有别。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1],阿阁三重阶[2]。上有弦歌声[3],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 无乃杞梁妻[4]。清商随风发[5],中曲正徘徊[6]。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7]。不惜歌者苦[8],但
伤知音稀[9]。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10]。
[1]交疏结绮窗:楼上的格子窗装饰得绮丽精致。交疏,横竖交错的窗格子。结,联结,镶嵌,装饰。绮(qi),有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作花纹。[2]阿阁三重阶: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形容楼阁之高。阿(e)阁,四面有檐的楼阁。三重阶,三重阶梯。[3]弦歌:指有琴、瑟、琵琶一类乐器伴奏的歌曲。[4]无乃杞梁妻:莫非是杞梁妻作的曲子吗?无乃,莫非,岂不是。杞梁妻,古乐府《琴曲》有《杞梁妻叹》。《琴操》说:杞梁,名殖,字梁,春秋时齐国大夫。征伐莒国时,死于莒国城下。他的妻子为此痛哭十日,投水自杀。传说死前谱有琴曲《杞梁妻叹》。[5]清商:乐曲名,曲调清婉悠扬,适宜表现哀怨悲伤的感情。发:传播。[6]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7]慷慨:谓不得志的感情。[8]惜:痛惜。[9]知音:懂得乐曲中意趣的人。这里引申为知己。[10]“愿为”二句:意谓愿我们像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自在地比翼翱翔! 这说明弹琴者与听琴者成了知音。鸿鹄:大雁或天鹅一类善于高飞的大鸟。(传说伯牙善弹琴,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了。这一知音难逢的故事,历代相传。这首诗的主题也是感叹知音难遇。作者先描写高楼华美壮观,衬托歌者身份的高雅,然后才着意写歌声的哀怨感人,激越悲凉,最后抒发知音难逢的感叹,表示听者对歌者寄予深切的理解和同情。诗人从一曲琴声的描写中,展示了听者内心活动。他写高楼景色及引用杞梁妻的故事作比喻,从听者对琴声的主观感受的层层刻画,使听音人与弹琴人在乐曲声中成为知音,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整首诗所抒写的情景,都处于感情不断发展的激荡之中,最后达到了高潮,引入了比翼奋翅高飞的境界。)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1]。弹筝奋逸响[2],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3],识曲听其真[4]。齐心同所愿[5],含意俱未伸[6]。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7]。何不策高足[8],先据要路津[9]。无为守穷贱,轗轲常苦辛[10]。
[1]具陈:全部说出。[2]筝:乐器名,瑟类。古筝,竹身五弦,秦汉时筝木身十二弦。
奋逸响:发出不同凡俗的音响。[3]令德:贤者,指领会音乐内涵的人。唱高言:首发高妙之论。唱,倡,发出,发表。高言,指对歌辞的评论。[4]识曲听其真:知音者自能听懂歌中的真意。所谓“高言”和“真”都指下文“人生寄一世”六句。识曲,知音者。真,真意。[5]齐心同所愿:人人所想的都是这样,心同理同。齐:一致。[6] 含意:谓心中都已认识那曲中的真理。未伸:谓口中表达不出来。[7]“人生”二句:意谓人在世上是暂时寄居,一忽儿就完了。奄忽:急遽的意思。飙(biao)尘,暴风自下而上为“飙”。“飙尘”,是卷地狂风里的一阵尘土。[8]策:鞭马前进。高足:指快马。[9]要路津:比喻有权有势的地位。津:渡口。以上二句是说应该赶快取得高官要职。[10]轗轲:一作“坎坷”。本指车行不利,引申为人不得志。以上六句就是座中人人佩服的高言真理,这里面含有愤慨和嘲讽,而不是正言庄语。(这首诗所歌咏的是听曲感心。托琴中曲,抒发感慨。感慨的内容是:人生短促,富贵可乐,不必长守贫贱,枉受苦辛。这种感愤的言语中不乏自嘲的意味。)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1],促织鸣东壁[2]。玉衡指孟冬[3],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4]? 昔我同门友[5],高举振六翮[6]。不念携手好[7],弃我如遗迹[8]。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9]。良无盘石固[10],虚名复何益!
[1]皎夜光:指明月光。《说文》:“皎,月之白也。”[2]促织:蟋蟀的别名,一作“趣织”。蟋蟀的鸣声标志着秋天的到来,是妇女们忙着织寒衣的时候了,所以民间把这个虫叫做“促(趣)织”。[3]玉衡:北斗七星之一。指孟冬:谓北斗七星的斗柄在秋宵后半夜指向天空十二方位中相当于孟冬的“亥”的方位。[4]白露、秋蝉、玄鸟:出自《礼记·月令》:“孟秋之月……白露降,寒蝉鸣。”“仲秋之月……玄鸟归。”玄鸟,燕。燕是候鸟,避寒就暖,北去南来有一定月份。玄鸟,在诗中是点明仲秋八月的。“白露沾草”,“寒蝉鸣树”,也都是带有季节特征的秋天景象。[5]同门友: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同门曰朋。”邢昺疏引郑玄《周礼注》:“同师为朋,同志为友。”同在师门受学的朋友叫做“同门友”。这是汉代的通称。[6]高举振六翮(he):振翅高飞的意思,用以比喻同门友的得志。举,飞。振,奋。翮,羽茎,即羽毛上的翎管。[7] 携手好:指患难的交谊。《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风雪其雱(fang)。惠而好我,携手同行”。[8]弃我如遗迹:这句是用成语,极言毫不顾念之意。遗迹,行路时所遗留下来的脚印。[9]箕、斗、牵牛:均星名。箕和斗,夏秋之间,都见于南方,箕在南而斗在北,所以叫做“南箕”“北斗”。箕、斗、牛的名称都与人间事物相联系。可“箕”的形状虽然像簸箕,但并不能用来扬米去糠;“斗”的形状虽然像酒器,但并不能用来舀酒。“牵牛”虽有牛名,但并不能当牛用,和“箕”、“斗”一样,都是有名无实的。这两句取自《诗经》成语,加以变化,用来比喻的“同门友”空有“同门”之名而无真实交谊。[10] 良:诚也。盘石:大石。盘,一作磐。石质坚牢,古人多用以象征坚定不移的感情。阮籍《咏怀》:“如何金石交,一旦便离伤。”所谓“金石交”,也是取“金坚石固”的意思。后人谓笃于交谊的人为“石友”。
[解读鉴赏]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十分奇怪的一组诗,它们非常易懂却又相当难解;艺术成就极高却又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人人读了心中都觉得有所触动,却又很难说清受到触动的缘由。这一组诗,最早见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编者为它们加了一个总题——《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时期一些无名氏的作品,但与汉乐府又有所不同。它们是社会中下层文人所作,作者年代相近,却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各诗所咏的内容也没有一定的次序或关联。然而,这十九首诗实在是代表着五言古诗早期的最高成就,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历代诗论家经常将之与《诗经》、《楚辞》相提并论。《古诗十九首》在写作态度上十分真挚诚恳,语言也相当平易浅近,丝毫没有后世诗人那种争新立异、逞强好胜的用心,但其意蕴之深微丰美,却经受住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反复挖掘,使每个人都能够有所得或有所感。清人陈祚明在其《采菽堂古诗选》中说: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 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这段话说得极好。这些表面所写夫妇、朋友的离愁别绪以及失意文士的彷徨悲伤情怀,实际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是人们心灵深处最普遍也最深刻的几种感情的基本类型。这些感情来源于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凡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不可能没有经历过。然而,《古诗十九首》却独能把这些感情表现得如此低回反复,温厚缠绵,动人心弦。这也正是《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够千古常新的根本原因。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首《东城高且长》,看一看它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凡是好诗,在它的文字之中都含有一种感发的力量,“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两句就是如此。“东城”指的是东汉首都洛阳城的东城,这很可能是作者来到京城洛阳后的第一个印象。你看他的口气:那东城的城墙不但“高且长”而且“自相属”。“属”是连接的意思,他说那城墙之间相互连接,没有一个终端,没有一个缺口,连绵不断,一望无边。这个形象给人一种什么联想呢? 一般来说,“城墙”对人起着一个隔绝和限制的作用。而都城,不但是一个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也是大家追求功名利禄的中心。读书人到京城是来“求仕”的:要想实现政治理想,首先必须为自己在朝廷中找到一个位置。可是,你打得进去吗?《十九首》中的另一首《青青陵上柏》中说,“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然而,“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洛阳城中繁华富丽,到处都是高车驷马和达官贵人。他们自相往来,互相利用,结成了一个官场的圈子,对外来的寒门之士是排斥的,不接纳的。你看,这“自相索”和“自相属”的口气多么相似! 在这十九首诗中,有很多地方表现了这种人生不能得志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拿来互相印证。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是诗人感情上的一个跳动和变化。带有象喻性的形象也由城墙转变为“回风”和“秋草”。回风是一种由地面盘旋而起的迅疾的风,它带着那么强大的摧伤力量席卷而来,整个大地立刻就被笼罩上一片肃杀之气。但“秋草萋已绿”的形象就有些不好理解——碧绿茂盛的草本来应该是美好生命的象征,为什么在这里也带有一种悲伤凄楚的气氛?一般认为,草木枯黄才能引起人的悲哀。其实并不一定。杜甫有一首《秋雨叹》说:“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但下边接着说:“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诗人落泪,是因为担心那美好芬芳的生命不久就要受到摧残。李商隐有一首咏蝉诗说:“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诗人悲哀,是因为草木无情,在蝉悲痛欲绝的鸣声中居然还是这么碧绿茂盛。诗人的感情都是敏锐的,他们的悲伤,有时是因为对未来的联想,有时是因为当时情景的对比和反衬。有时甚至并无道理可讲,纯属一种直感。“秋草萋已绿”——你不必考虑任何理性的解释,那就是诗人看到碧绿茂盛的秋草在回风中摆动,而引起内心的一阵动荡,即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南唐中主李璟曾戏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这是一个诗人自己也无法正面回答的问题。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是说四季更迭轮换得这么快,眼看着冬天就要来到,一年的日子马上就要过完了。这是诗人对光阴消逝的感慨。在中国诗歌中有一个传统的习惯:一提到光阴的消逝,往往接着就联想到生命的短暂无常。屈原《离骚》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紧接着就是“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所以你看,这首诗在感情和形象上虽然不断地跳跃,但诗人的感发在进行中其实是很有层次的。他从城墙、回风、秋草,直到大自然四时的变化,正在一步一步地把读者的感发引向他心中真正的情意。
对“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两句,读者可以有深浅两个层次的理解。从浅的层次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寒冷的晨风使我进一步意识到暮秋已经来临,从而心中感到一阵悲苦;蟋蟀已经叫不了多久了,这使我联想到人的生命不也是如此短暂吗?如果仅仅作这样的理解,这两句诗也能够给你一种感动,而且这种感动与诗的主题是相合的。然而,有一件事情实在是很奇妙:在一个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民族中,有些语言的符号经过长久的使用往往形成了某些固定的联想,而且只有属于这一文化传统之内的人,才熟悉这种联想。西方语言学的符号学家,把这一类语汇称作“语码”。中国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所以中国诗歌中“语码”也特别丰富。这里的“晨风”和“蟋蟀”,恰好就是两个语码。因为它们恰好是中国儒家经典《诗经》中两首诗的篇名。《晨风》见于《诗经》中的《秦风》,开头四句是,“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晨风”是一种鹞鹰类的猛禽,这首诗从晨风起兴,由此想起了心中所思念的一个人。诗中并没有说明这是一个什么人。《毛诗序》认为,这是秦国人讽刺秦康公不能继承秦穆公的事业,不能任用贤臣的一首诗。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穆公时代是秦国人心目中最美好的时代。联想到这个背景,“晨风怀苦心”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一个才智之士生不逢时的感慨。《蟋蟀》见于《唐风》,开头四句是,“蟋蟀在堂,岁聿其暮。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意思是说,蟋蟀已经躲进屋子里来叫了,说明时间已经到了九月暮秋,如果现在还不及时行乐,一年的光阴很快就要白白过去了。《毛诗序》说这是讽刺晋僖公“俭不中礼”,认为应该“及时以礼自虞乐”的一首诗。那么,后面“蟋蟀伤局促”这一句除了感叹生命的短暂之外,就又包含了一层何必如此自苦、不妨及时行乐的意思在内。这就是中国的古诗!它把对时代与政治的感慨,与个人的命运结合得如此紧密,而表达得又是如此温厚含蓄,不露锋芒。
既然政治理想不能实现,而人的青春又是如此短暂,那么该当怎么办才好呢?诗人说:“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荡涤”是冲洗的意思,冲洗什么? 冲洗那一切加在你身上的限制和拘束。人生如此短暂,你为什么总是要说的不敢说,要做的不敢做,要追求的不敢追求? 你何苦自己又给自己加上这么多自我的约束?应该注意的是:这两句之中其实存在着一种矛盾和挣扎的心理,而这种心理也正是《古诗十九首》所涉及人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一首,描写了一个“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的女子,结尾两句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所谓“难独守”,说明她现在还是在“守”,只不过心中正在进行着“守”与“不守”的矛盾与挣扎。另一首《今日良宴会》说:“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意思是:我们曾经有过这么多的理想和追求,可是有谁能够真正如愿以偿?人生一世也不过就像大风卷起的尘土那样无足轻重,为什么你不寻找手段先去占住一个高官厚禄的地位?为什么你老是让自己过这种坎坷贫贱的生活?这也是一种“守”与“不守”的矛盾。中国读书人很讲究操守,儒家主张一个人必须有所不为然后才能够有所为。可是,当整个社会都在堕落的时候,当你的理想和志意全部落空的时候,当你沦于贫穷与痛苦之中的时候,你还能够保持你的操守吗?你是否也该不择手段地去追名逐利?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在这个矛盾面前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和抉择。
南宋词人辛弃疾,一个志在为国家收复北方失地的英雄豪杰,当他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排挤,所有的理想与志意都不能实现的时候,他说什么?他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又是中国古人的一个传统:当他们在事业上失意的时候,往往就去向美酒和美人之中寻求安慰。好,现在我们的诗人也要放荡自己的情志,去追求一位美人了。可是你看,他写放荡的情志依然写得这么美,这么富于象喻性——“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中,提到美人,往往暗喻君子;提到衣饰的美好,往往暗喻品德的美好。你看诗人所追求的这位美人,既有“颜如玉”的本质美,又有“罗裳衣”的服饰美;更有“理清曲”的才能美。而且还不止如此,她与诗人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内心感发的交流。何以见得?古人认为,音乐的声音是可以传达内心情意的,但只有知音才能听懂。“音响一何悲”的“悲”字说明诗人已经听懂了乐曲声中所传达的情意。“弦急知柱促”,表面上是说琴弦绷得很紧,所以琴声十分高亢急促,但在实质上,这一句是在强调弹者和听者之间心灵上所产生的那种相互感应有多么紧张、强烈。——这话真的很难说清,只有用直觉的感受来够体会。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两句写得也很妙。马的奔跑叫“驰”,而内心在不停地思量也是一种“驰”。当你的心在“驰”的时候,手却在下意识地把头巾和衣带整理好,这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此时你的心里所产生的是一种尊敬而严肃的感情。清末诗人龚定庵曾写过一首小诗:“偶赋凌云偶倦飞,偶然闲赋遂初衣。偶逢锦瑟佳人问,便道寻春为汝归。”王国维批评了这首诗,因为它字面虽然高雅,感情却十分轻佻。《古诗十九首》与此相反,它的语言虽然很浅近,但感情却极其真挚而深厚。诗人沉吟的结果是“聊踯躅”——没有冒昧地向前。这同样表现了一种感情上的严肃与尊重。那么,诗人现在心中所想说又不敢说的是什么呢?是——“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这两句仔细想来有点儿不合逻辑,但却合乎诗人现在急于想把话说出来的心情。其实他是想说两个愿望:第一个是,我愿意和你化为一对燕子,永远双飞双栖;第二个是如果我变成了一只燕子,而你还是你的话,我就愿意衔泥做巢在你的屋檐下,永远陪伴着你。由于诗人心中的感情还在“驰”,而奔驰的感情是很难在语言上节制反省的,所以他就把两个愿望急忙地变成了一个。这在理论上固然不合逻辑,但从感情上却比较容易明白。
这就是《东城高且长》! 它包含着丰富的象喻、多方的感慨、人生问题的沉思、历史文化的传统……诗中所蕴蓄的,比说出来的实在要多得多! 对这样的诗,你很难用语言作出确切的解释,也无法摘取它的某一字某一句来说明它的好处。它外表浅明易懂,内涵深远幽微;它感发的生命丰富活泼,在千百年后仍然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不过我还要提醒大家,要想真正读懂《古诗十九首》,只了解这一首是不够的。这十九首诗在风格和内容上虽有一致性,但实际上又各有各的特点。你只有做到“涵咏其间”——整个儿地被它们的情调、气氛包围起来,才能得到那种温厚缠绵的味道,才能明白历代诗论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给予它们那么高的评价。
[阅读思考]
钟嵘《诗品》评《古诗十九首》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试结合作品的阅读,谈谈你对这些评价的理解和体会。
上一篇:穿越“七宝楼台”(代绪论)——浅谈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鉴赏原理
下一篇:《唐五代词·(一)词的常识》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