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歌·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坐觉苍茫万古意”》鉴赏
这节前边四句是因景兴感——
我怀郁塞何由开? 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诗人说,当我心情郁闷无法解脱时,趁着酒兴往登城南雨花台眺望;举目遥望,心头会涌上一股“万古苍茫”之意,都是由于远处那片荒烟落日之景引起的。这里的城南台,即指雨花台,在今南京市城南聚宝山上,三国时,称“石子冈”。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于此。凡讲经即见落花如雨,故名。此台地据冈阜最高处,遥望大江,俯瞰城市,历历在目。
下边八句,即放怀咏史了——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这里,先集中略释几个疑难辞语——
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的清凉山。本为战国楚之金陵城,孙权重修后改名为“石头城”。六朝时,江流迫近山麓,城负山面江,南临秦淮河口,正当交通要冲。
黄旗入洛,这里诗人用了三国吴主孙皓的典故。据《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江表传》云:吴主孙皓因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的童谣,就带着王室及后宫几千人,要去洛阳当天子,“以顺天命”。结果,途中遇到大雪苦寒,士卒扬言要“倒戈”(造反)。孙皓无奈,只得返回。
铁锁横江,这是用了晋军用“火攻”战术攻破了东吴用“铁缆拦江”的防线的晋灭吴故事。详见唐刘禹锡《西塞怀古》有关注释。
前四句是说,石头城凭借长江天堑,原认为纵然有千军万马,也是很难攻克的,可是,终究被攻破了。孙皓以为青盖入洛,是吴灭晋之吉兆,而其实,东吴却为晋人所灭,孙主举家西迁入洛当了“顺民”。所以说“竟何祥”。铁锁拦江,原以为很牢固了,可最后还败于“火攻”之下。
诗人举了这些史实说明“天堑不可恃”,于是在后边四句进一步说:
前三国(此单指吴国),后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先后都曾建都金陵,但他们都很快败亡了,宫殿早已毁坏,长满了杂草,一片萧杀之气。六朝开国君主在建都时,无不致力于割据,但最后无不一一覆灭,多少次的战血均付诸东流,一切美梦都随着寒潮而流走了。
这段是在上段“因景兴感”的基础上,带着“万古苍茫”之思而放怀咏史的。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绘声绘色地回叙历史往事。诗人哪里是单纯地回顾,分明是在借咏史以言理。在这里,我们可以透过诗语和含蓄的形象,看到或者悟到诗人所要阐明的事理,乃是一个已被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深刻的真理。这就是:恃天堑,败于天堑;赖形胜,亡于形胜。这是全诗要阐述的重要“事理”,也是此诗的核心内容、题旨所在。
那么,此诗就这样结束了吗?没有,诗人又在诗尾再写了以下几句——
上一篇:《辽金元诗歌·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选二)》鉴赏
下一篇:《元代散曲·乔吉·[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它的格律怎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