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流派并称论·元和体
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前后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椽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与百韵律体及杂体,前后数十轴。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元稹 《白氏长庆集序》)
某始自御史府谪官于外,今十余年矣。闲诞无事,遂用力于诗章,日益月滋,有诗百千余首。其间感物寓意可备矇瞽之讽达者有之,词直气粗,罪戾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惟杯酒光景间屡为小碎篇章,以自吟畅,然以为律体卑庳,格力不扬,苟无姿态,则陷流俗,常欲得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自远,然而病未能也。江湘间多有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从而失之,遂至于支离褊浅之词,皆自谓为元和诗体。(同上)
某又与同门生白居易友善。居易雅能为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为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有以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词,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耳。江湘间为诗者复相效,力或不足,则至于颠倒语言,重复首尾,韵同意等,不异前篇,亦自谓为元和诗体。而司文者考变雅之由,往往归咎于某,尝以为雕虫小事,不足自明。(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
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词,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张洎《张司业诗集序》)
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若元相国、白尚书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翕,号“元和诗”。(顾陶 《唐诗类选后序》)
(稹) 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旧唐书·元稹传》)
李珏奏曰:……臣闻宪宗为诗,格合前古,当时轻薄之徒,摛章绘句,聱牙崛奇,讥讽时事,尔后鼓扇名声,谓之“元和体”。(王谠《唐语林》卷二)
稹尤长于诗,与白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往往播乐府。(《新唐书·元稹传》)
元和体:元白诸公。(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
(张) 籍性狷急,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元和中与白乐天、孟东野相酬唱,天下宗之,谓之“元和体”云。(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七)
自李、杜之后,风雅道丧。至元和中叶,元、白歌诗为海内宗匠,谓之“元和体”,病格稍振,无愧洪河砥柱也。(辛文房 《唐才子传》卷五)
自韩愈至元稹十三子 (按指韩愈、孟郊、贾岛、姚合、周贺、李贺、卢仝、刘叉、马异、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为“元和体”。(许学夷《诗源辩体·世次》)
东坡云:“诗至杜子美一变。按大历之时,李、杜诗格未行,至元和、长庆始变,此亦文字一大关也。然当时以和韵长篇为元和体。若以时代言,则韩、孟、刘、柳、韦左司、李长吉、卢玉川,皆诗人之赫赫者也。(冯班《钝吟杂录》卷五 《严氏纠谬》)
《国史补》:“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大抵天宝之风尚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也。”此固当时文人相轻之论,然可与柳子厚《毛颖传后题》“不能举其辞而独大笑以为怪”语相证。天宝之风尚党,殆指萧、李诸人言之。大历之浮,则十才子当之矣。(沈增植 《海日楼札丛》)
上一篇:唐诗·流派并称论·储王
下一篇:唐诗·流派并称论·元白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