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先哲、学术流派·包拯
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字希仁,出生于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父亲包令仪,曾任员外郎。包拯少时奋发读书,所读皆四书五经之类,一心为应举作官。宋仁宗天圣年间中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职,出任建昌县知县。此时父母双亲皆老,为侍养双亲,他辞官归乡,于父母膝前尽孝,直至双亲相继去世。1038年,40岁的他才又重新出任地方官。由于他清正廉明、明理善断,在地方颇有政绩,很快受宋仁宗赏识,提升为监察御史。在任职期间,他主张练兵选将,加强边防,反对每年向契丹交纳贡品。后历任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曾多次论斥那些握权受宠的大臣,上书仁宗,明听纳谏、辨别朋党等。又出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市)、开封等府府尹,执法严峻,平反冤狱,抑制豪强,那些贵戚宦官无不畏惧。民间称其为“包待制”,京城内都传言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后官至枢密副使。后人将其书草整理编排,成《孝肃包公奏议集》,分为十卷,三十门,171篇,今存。
包公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包公”、“包龙图”、“包青天”、“包待制”是人民对他的美称,已经成为清官的代称。小说、戏曲多以其为题材,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包公的精神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并将会永远发扬下去。
上一篇:舞蹈·剑器舞
下一篇:图书编辑出版·北堂书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