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戏曲·散曲
是元代知识分子在杂剧、南戏盛行以后,利用其只曲与套曲的形式创作的一种艺术歌曲。散曲的体裁大致可分为小令、带过曲和套曲三种。小令又称叶儿,属单个的小曲。带过曲是小令的一种变体,它把两三个宫调相同、曲调又能衔接的只曲连结在一起,有时称为“双调”或“带过调”。但它的组合是有一定规律的,不能随便凑合。套曲又名套数或散套,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结构形式,它是把同一宫调中的许多只曲联缀成为一套大型的曲式,一般开端用一、二支小曲,中间是一些曲牌的组合,少则三、四曲,多者达二、三十曲,结尾都有“煞调”、“尾声”。散曲的语言特点是大量使用口语,内容显得通俗、泼辣、质朴、自然,有着鲜明的民间风格和地方色彩;它还较多使用衬字,较好地弥合了固定的曲调和灵活的口语之间的音节差异,也使词曲更为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散曲的表演形式只是清唱,一般用丝竹乐器伴奏,表演场合则多在青楼茶肆及私人宴会上。散曲使用的曲调,根据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和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的记载,包括小令和套数在内,不过一百六七十种,而常用的只有四十种左右。散曲的重要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乔吉等。优秀的作品如关汉卿的《不伏老》,通过对主人公坚忍、顽强的性格的表白间接地表现了他的敢于反抗,敢于战斗的精神。又如睢景臣的《高祖还乡》,通过描写刘邦贫贱富贵的变化扯下了封建统治者神圣尊严的假面具。马致远的《秋思》对不择手段争名夺利的否定与对奸佞小人的不满,在当时都有一定积极意义。流传到今天的散曲乐谱有五百多首,对于我们认识元代散曲的形式、风格、特点等,都有很大价值。
上一篇:体育·拳搏
下一篇:医学·新修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