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戏曲·秦腔
戏曲剧种。因产生于古秦地陕西、甘肃而得名,俗称“乱弹”或“梆子腔”。秦腔出现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逐渐盛行起来。相传清乾隆四十至五十年间,北京一地有各地戏班四十多个,竞相争奇斗艳。秦腔艺人魏长生曾两次带班入京,第二次入京,轰动了京都。秦腔音乐属板腔体结构,即以对称性的两个上下句唱腔作为基础,然后运用各种不同板式的变换,构成一个唱段或一出戏的音乐。秦腔的角色可分为花音与哭音两种。花音又叫欢音,用来表达欢乐的情感。哭音又叫苦音,用来表达悲哀的情调。这两类曲调都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节奏变化。秦腔音乐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抒情性、叙述性和戏剧性三类。抒情性的字少腔多,速度徐缓,节拍多用慢2/4和慢4/4,它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手段;叙述性的字多腔少,中速,用一个基本曲调反复叙述。戏剧性用在剧情发展出现紧张情节时使用,这类音乐通过较快和较自由的散板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秦腔的唱句由上下句组成,每句十个字或七个字。第一字由中眼起,末一字落在板上结。一般上句头三字与九、十两字的曲调变化最大,其他五字变化小。属于一板一眼与有板无眼的有秦腔的二六与二倒板。二六按速度可分为紧二六与慢二六,唱句由上下句组成,字数较自由,一般以十字或七字为主,旋律的变化很大。二倒板的唱句只有上句,它常作为由紧转慢的过渡段。属于散板的有秦腔的带板、滚白、尖板,以及各种梆子的滚白。秦腔的带板由上下句组成,常与有板无眼的垛板合用,速度也分紧慢。滚白则是一种有伴奏的朗诵调,字数不限,没有花音。尖板也是朗诵调,字数十字、七字、五字均可,但要规则。这些不同的板式及其旋律与调式的种种变化,为创造各式各样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秦腔音调高昂激越,节奏鲜明,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上一篇:天文历法·祖冲之大明历
下一篇:诗词曲赋文论·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