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踏歌
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又名跳歌、打歌等,是一种踏节做歌的群舞,舞者成群结队,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踏歌》从汉唐及至宋代都广泛流传。到了唐代,踏歌一方面在民间更为广泛的流传,成为一种重要的群众自娱性活动;另一方面,被改造成宫廷舞蹈,出现了缭踏歌、踏金莲、踏歌辞等宫廷舞乐。唐时踏歌是很流行的,李白《赠汪伦》有“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刘禹锡《踏歌行》更是脍炙人口。唐人踏歌的类型有:踏地为节、连袂舞;顿足踏歌、拍手相合;择场跳月以择偶等。唐睿宗先天二年(713)元宵节,皇家在安福门外举行有千余妇女参加的踏歌舞会,人们在高二十余丈,燃着五万盏灯的美丽辉煌的灯轮下载歌载舞,跳了三天三夜,场面极为壮观。宋代一般中秋月色连臂踏歌,宋代马远的《踏歌图》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民间踏歌的愉快和谐的景象:田垅上一中年人一足提起,一足踏着节奏,双手拍掌和前面老者呼应。宋时还有一种名叫“转踏”的歌舞形式,就是民间说唱与踏歌两种形式的结合。元人袁桷有“日斜看不足,踏舞共扶携”句。清人汤右曾有“万人联袂东西厢”“踏歌两两试灯节”的字句。踏歌在唐时还远传日本,天武天皇三年(674)在太极殿曾演出踏歌。此后,在日本正月十四男踏歌,正月十六女踏歌之风相沿成俗。此外,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中,纳西族的阿哩哩、跳脚,彝族的打跳等都属踏歌一类。流行的步法如半方半转、两方两转、苍蝇搓脚、喜鹊登高等,都有踏歌舞姿的遗风。总之,踏歌由来已久,流传广泛,形式丰富,姿态各异,不单指某一具体种类,但踏地为节,连袂而乐,是其基本特征。
上一篇:书法楹联·赵孟頫
下一篇:诗词曲赋文论·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