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艺·中国古代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是历史上出现最早、数量最大的一种建筑类型。人工建造的住房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内容的增加,逐渐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居住建筑。《仪礼》记载春秋士大夫住宅制度。住宅大门为三间,中央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生活起居之用;堂左右为“厢”,堂后为寝。至汉代,多用木结构,南方已有干阑式构造。屋顶多用悬山式或囤顶。有的以围墙形成庭院,有的用房屋形成三合院或四合院。南北朝时北方贵族住宅,大门用庑殿式顶,且加鸱尾,后世鸱尾只限用于宫殿。围墙上连排直棂窗,内侧为廊,包绕庭院。隋唐五代时,贵族宅第用乌头门作为地位标识;仍常用直棂窗回廓绕成庭院,院内房舍也不必对称布局。宋代住宅形式很多,从《清明上河图》中就可看出有农村草舍到城市瓦屋的多种形式。城市住宅有门屋、厅堂、廊、庑,成四合院布局,屋顶基本形式为歇山与悬山。还附设引檐、出厦,或设天窗气窗,变化自由。元代与明清住宅无大区别。
现存古代民居多为明清所建,采取中轴对称的四合院或三合院布局的,是中国住宅的主流。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住宅最典型。分前后两院,前院横长,院门多设在东南角,院内是次要用房,后院方阔,从垂花门式的中门进入,所见的居中正房地位最高,称为堂,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贵宾之所。堂屋左右接建耳房,作居室用。南方典型住宅以面积甚小的横长方形天井为中心,北面一列三间楼房,楼下正中一间前檐敞开,为堂屋,其上层称祖堂,其他房间为居室。东、南、西三面是较低的楼,或房或廊。大门开在前墙正中或偏左,宅门是装饰最集中的地方,有雕砖覆瓦的门檐,有时又是雕砖牌楼的样式。这种住宅外观方如印,在南方分布很广,云南称之为一颗印。气候条件对居住建筑影响很大,在炎热、潮湿的云南、贵州地区,出现了底层架空的干阑式住宅;日照强的新疆地区采取平顶住宅。地方资源、生活习性也决定着住宅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东北、云南森林资源丰富,便出现了井幹式住宅;在生产大量皮革的游牧地区就出现了以植物枝条、皮革、织物建成的便于拆装的帐篷式住宅;而在黄土高原则出现了利用生土建造的窑洞住宅。住宅最为紧密结合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特点最为突出;而且往往比较灵活自由,富创造性,可以借鉴之处也颇多,是我国建筑遗产中非常重要和丰富的部分。
上一篇:建筑技艺·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塑装饰
下一篇:雕塑·中国古代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