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戏曲·京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全国各地,有近二百年历史,产生于清乾隆年间而形成于道光之后,渊源于徽、汉两调。乾隆五十五年起,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吸收秦腔、昆曲等剧目和腔调,独尊北京剧坛。汉调艺人于嘉庆、道光年间进京,加入徽班,促成徽、汉两调的合流,演变为早期的京剧,时称“皮簧戏”。百余年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其中在演唱和创腔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如生行的程长庚、余三胜、谭鑫培、马连良、周信芳等;旦行的时小福、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净行的何桂山、刘永春、裘盛戎等;以及戏曲音乐家侯长山、徐兰沅和杨宝忠等。京剧成为皮黄声腔中的代表剧种。京剧的西皮、二黄,是板腔体中发展得比较完整的戏曲腔调。各种板式以原板为基础,通过曲调变化、速度变化、节奏变化和拍子变化等,演化出一系列不同的板式。西皮有导板,回龙、慢板、原板、二六、流水、散板等基本板式,及近似慢板的快三眼,属于散板类的滚板和节奏鲜明的垛板等。二黄有导板、回龙、慢板、原板、散板等基本板式,还有快三眼、滚板、垛板以及在起唱的方式上区别于原板的二黄碰板等。由于行当的不同,西皮和二黄的各种板类的唱腔,可以分为大嗓腔和小嗓腔。西皮和二黄都有反调,包括反西皮和反二黄。两者分别由西皮和二黄移低纯四度演变而成。反西皮有散板和二六等板式,反二黄有导板、回龙、慢板、原板、散板等板式。西皮和二黄的腔调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西皮比较明朗流畅,带有欢快兴奋的特色,常用以表现喜悦、激动、高昂的情绪。二黄则比较沉重、深厚,常用以表现回忆、沉思、忧伤、叹息等情绪。反西皮和反二黄比较低回,带有柔和、阴暗的色彩,常用以表现悲凉、愤怒和痛苦的感情。唱腔除西皮、二黄外,还兼有南梆子、四平调、昆曲、高拨子及民间曲调。伴奏分文场、武场。文场有京胡、京二胡、月琴、南弦子、唢呐、笛子等;武场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等。唱念发音讲究以“湖广音”的“中州韵”为规范。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程式性、虚拟性很强,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
上一篇:雕塑·云冈石窟
下一篇:绘画·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