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大公无私
“大公无私”一语出自清代龚自珍的《论私》,原意指没有私心。后来,作为一个成语沿用下来。大公无私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它与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相对立。大公,指党、国家、集体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无私,指没有利己主义的私念和动机。大公无私体现在一个人遇到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所表现出来的舍己为国、为党、为民的崇高的情操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在中国古代,“公”和“私”就是相对应的概念。一般地说,“公”是指氏族、民族、国家的利益;“私”则指私人的利益和个人的私心,有时明确指“自私自利”的行为。从古以来,“私”就是人们所否定的,贬斥的,而“公”才是被人们赞美和提倡的。虽然在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中国一直是一个有剥削阶级的国家,但就总体来说,每当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时,总会出现很多勇于献身,抵御侵略,为了国家生存而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大公无私的美德。历史上无数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等,他们那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屈不挠,历尽磨难,以身殉国的“公忠”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公”、“私”与“善”、“恶”具有相同的意义。宋代心学家陆九渊说:“为善为公,心之正也。为恶为私,心之邪也。为善为公,则有协和辑睦之风,是之谓福;为恶为私,则有乖争陵犯之风,是之谓祸。”这就是说,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向来都把以人民大众和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看作是一种崇高善良的美德,而把自私自利看作是受人鄙视的邪恶。东汉末年有一个汉阳郡长史叫盖勋的,他为人一向公私分明。有一次,有一个叫苏正和的小吏与盖勋因为一件私事结下冤仇,盖勋一直怀恨在心。在后来办案过程中,遇上一桩苏正和告发他的上司贪赃枉法案。盖勋在证据确凿后秉公处理。苏正和非常感激盖勋的宽宏大量,特地去登门拜谢。不料盖勋闭门不见,只传话说:“公事是公事,私仇是私仇,我不是庇护你苏正和,而是维护法纪,你别以为我已经忘了对你的仇恨!”可见,盖勋和苏正和虽然有冤仇,但在大局面前,盖勋能够从维护法纪的整体利益出发,把私人恩怨放在一边。这也是一种无私心。
正是在大公无私这样的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对我们民族能够繁荣昌盛,长期保持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古代教育·墨翟
下一篇:天文历法·天球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