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历法·宣夜说
宣夜说同盖天说、浑天说一起,构成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天地结构学说。“宣夜”之意,清代学者解释为:“宣劳午夜,斯为谈天家之宣夜乎?”这纯属望文生义。晋代学者虞喜解释为:“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数,其术兼之,故曰宣夜。”宣夜说的影响不如盖天说、浑天说大,但其思想的萌芽远在战国时就有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战国时尸佼给宇宙下的定义是:“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在《墨经》中也说:“宇,弥异所在。”“久(宙)弥异时也。”指出宇宙包括一切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没有边际的。宇宙不但在大的方面是无限的,在小的方面也是无限的,正如战国时惠施所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可以理解为无限大,小一可以理解为无限小。到了汉代,宣夜说的代表人物有黄宪和王充。黄宪反对日月星辰附丽于天的说法,认为天的范围远在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之外,日月星辰之外的“太虚”是无限的。王充则认为天和地是两个无限大的平面,因而天地之中的空间也是无限的。东汉前期天文学家郄萌则集宣夜说之大成,他认为:“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往,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西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可见,宣夜说主要强调:天是高远无极的空间,没有形质,既不像盖子,也不像固体的硬壳,我们之所以看到蓝色的天空,那是视觉上的错觉;日月星辰都自由地悬浮于虚空之中,不附着在任何有形质的东西上面,日、月运行速度各不相同。这是宣夜说的精华部分,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幅日月众星在无边无涯、无穷无尽的宇宙空间运动的壮阔景象。它打破了天的界限,否定固体“天球”存在的理论,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它甚至比哥白尼的某些理论还要先进。宣夜说在汉以后,仍有缓慢的发展,三国时代的学者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又说:“地有形而天无体。”认为天就是元气,这是对宣夜说的极好的总结。这一点,唐时柳宗元又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元气论”。他据屈原的《天问》作了《天对》,回答了屈原提出的问题,把天地的诞生看作是自然界本身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元气的结晶。可见,宣夜说的思想,在人类认识和天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英国天文学家李约瑟在谈及宣夜说时说:“这种宇宙观的开明进步,同希腊的任何说法相比,的确毫不逊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上一篇:诗词曲赋文论·宋词
下一篇:体育·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