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戏曲·昆曲
戏曲声腔,原称昆山腔,简称昆腔,因元末居于昆山附近的顾坚创始而得名。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在唱腔上作了进一步加工提高,又吸收海盐、弋阳腔的音乐成分,使昆山腔的传播愈加广泛,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改革后的昆腔,曲调细腻宛转,清柔舒缓,人们称它为“水磨腔”、“冷板曲”,在音乐伴奏方面,魏良辅等人把弦索、箫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集南北之所长,创立了一个规模完整的伴奏乐队,不只用于清唱,后来也用于戏曲舞台。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万历(1573~1620)以来,昆腔很快扩展到江苏、浙江各地,后由士大夫带入北京,成为玉熙宫大戏之一。
昆曲的音乐是在南曲基础上吸收了北曲,以及唐宋大曲、金元诸宫调等的滋养而形成的。唱腔音乐和伴奏音乐都使用曲牌,故称为曲牌体。昆曲曲牌除单个的短小曲牌外,还有将若干个短小曲牌,按一定的规律连成较长的套曲。套曲的结构一般分为引子、正曲和尾声三部分。昆曲常用的曲牌有数百首,有时以音乐性质分为喜乐、哀乐、宴乐、军乐、舞乐、神乐等;有时以使用的乐器分为丝竹曲牌、笛子曲牌、唢呐曲牌等。编剧者和演唱者可以根据各曲牌本身所具有的情趣,自由选用,也可以根据新内容的要求进行创作或将旧曲牌发展变化而形成新的曲牌。唱腔曲牌大都由若干个对称或非对称的乐句一气呵成,没有过门和间奏部分,音程跳度较大,有些较高的音往往用假声演唱。对咬字和吐字非常讲究,每个字都要唱出头腹尾,字调的起伏要符合四声的要求。昆曲音乐从调式特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五声音阶各调式的,这类音乐具有柔和、甜美的风格,一般称为“南曲”,在表现少女和书生等场面时应用较多。另一类是属于七声音阶各调式的,通常具有豪放、激昂的气质,一般称为“北曲”,在表现英雄人物时应用较多。清代后期,地方戏曲蓬勃发展,而昆腔却由于剧本的内容和形式脱离群众,艺术上趋于僵化,逐渐走向衰落。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其艺术成就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大批地方声腔的形成和发展。它的不少剧目、唱腔、伴奏曲牌被京剧、川剧、湘剧等所吸收,一直保留到今天。现存影响较大的作品有明代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梁辰鱼的《浣纱记》、清代洪昇的《长生殿》、朱素臣的《十五贯》等。
上一篇:天文历法·新星与超新星的记载
下一篇:古代典籍·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