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草纲目
本草类著作。52卷。明李时珍(约1518~1593)撰。李明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父言闻。幼习儒,补诸生,后三试于乡未考中,遂以医为业。曾做楚王的奉祠,主管王府内的医疗等事务。楚王的嫡长子暴厥,时珍药到病除。被推荐到太医院供职,一年后时珍告退,回乡后潜心于《本草纲目》的编纂工作。此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学》、《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所馆诗话》等著作。
《本草纲目》始作于嘉靖壬子(1552),完成于万历戊寅(1578)。收载1892种药物,其中整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479种,金元诸家39种,作者新增374种。分为十六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畜、人,并进一步细分为六十类。附方一万余首,插图千余幅。每种药物皆以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为次序。本书参考八百余家的著作,并引所引书名、人名注于引文之后。此外李时珍注重实践,深入民间采访。因此李时珍认为其书“上自坟典,下及传说,凡有攸关,靡不收掇”。《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16世纪前药物学的理论和实践。全书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资料完备,纠正了许多旧《本草》中的错误,提出了更为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纲目分明,条理清晰。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评价该书为:“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此外本书对生物、化学、地理、地质、采矿等领域均有较大贡献。
李时珍逝世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此书由金陵胡成龙初刊印行,即“金陵本”或称“胡本”。该版本在1640年再次刊行,但被削去原版的“辑书姓氏”,改题“校书姓氏”。1603年夏良心、张鼎思等人重刊于江西,书后附刊《濒湖脉学》及《奇经八脉考》。此后明末清初的《本草纲目》多以此为底本。1977~198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的刘衡如校勘本即是以江西本为底本。1640年错蔚起六有堂以夏良心的江西本为底本重刊《本草纲目》,即武林本或钱衙本。此版本出现后,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国内及日本重刊的《本草纲目》均在此基础上衍化出来,形成武林本系统。1885年合肥张绍棠重新校刻《本草纲目》于南京。该书与初刊本有较多不同之处,版刻较精美,书末另附刊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本草万方针线》及《本草纲目拾遗》。自此以后清末以后各刊本均以此为依据,形成南京味古斋本系统。自17世纪以后国外已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译成外文,包括朝、日、英、法、德、拉丁等文字。但全书完整的译本主要是日文译本。
上一篇:历代先哲、学术流派·曹雪芹
下一篇:历代先哲、学术流派·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