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
美德,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概念,是一定社会的人们所理想的道德品质的总称。我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在世界上享有“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的盛誉。在悠久的历史中,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反抗压迫和社会生活等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美德。这笔珍贵的精神文明的遗产,不仅是值得我们骄傲自豪的巨大的精神财富,而且历来被许许多多外国学人所称道、羡慕。中华传统美德既是一种做人立事的精神准则,同时也是一种富有实践品格的文化哲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超越自我、追求真善美的人格理想。这种人格理想的实践活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好似一条鲜红的血脉,从古代绵延至今,为中华民族,乃至为全人类所共享。中国的传统道德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比较复杂、比较丰富的内容。它主要是以儒家学派所提倡的道德为核心,博采诸子百家之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伦理体系。这一体系发轫于西周,成熟于孔孟,经历千百年封建社会而日趋丰富、稳定。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和事件,表现出了热爱祖国、崇尚气节、执法无私、廉洁奉公、勤劳节俭、虚怀若谷、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美德。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上,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每位与祖国命运休戚与共的中国人的呼声。早在春秋时期,一心想要当霸主的秦穆公趁郑国新换了国君的时机派孟明视等人带领三百辆兵车去偷袭郑国。当时郑国有个名叫弦高的商人正赶了一群牛到洛阳去做买卖,途中听说了这个消息,心急如火。为了拯救祖国,弦高一方面派人回国报警,一方面精选了十二头肥牛,假扮郑国使臣犒劳秦国军队。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偷袭定难成功,就移兵攻打滑国,抢掠了大批财物回国复命。后来郑国知道了弦高的行为,人人都热烈赞扬他随机应变、智勇双全的爱国精神。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身怀报国之志,几经流放,矢志不渝;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手持汉节牧羊十九载,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谭嗣同舍身变法等故事,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从不同的侧面显示了爱国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
在个人对待他人、对待社会的问题上,中国传统道德主张先人后己,和睦相处,助人为乐,强调仁爱,尊老爱幼,谦恭有礼的良好风气。战国时候赵国将相和的故事两千多年来载诸史册流传在民间,正是讴歌了团结和以大局为重的宝贵品质。蔺相如对廉颇的羞辱一再忍让,避免发生冲突,就是因为他认识到:在强秦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将相的团结是遏制强秦入侵的有力保证。因此他把个人的恩怨抛在脑后,谦逊避让,终于感动廉颇,使两虎相斗的趋势转变为安定团结的局面。《周易·系辞上》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双方有一致的目标,思想相通,才能同心协力。蔺相如和廉颇最终能够团结起来,就是由于他们毕竟都是同心爱国的,他们没有把个人的私心看得最重。因此,顾全大局,致力于民族团结,和睦相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伦理美德。
“家庭和睦,孝慈友恭”是中国传统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几千年来,人们把家庭的和睦视为幸福生活的象征,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治乱之间的密切关系,《礼记》中就记载了“家齐而后国治”。“子孝”是古代最基本的、最受重视的道德规范,历朝历代不断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陆绩怀揣三枚橘子带回去给母亲;少女缇萦上书陈述冤情解救父亲;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戍边……这些故事反映了敬亲爱亲和奋不顾身救父辈于危难的孝行,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颂。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大群体中的一员。因此,家庭和睦幸福是社会安定发展的基础。中国古人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把它渗透到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在子孝的基础上推而广之,大力提倡敬老。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为敬老爱幼的名言。尊老爱幼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受到高度重视。
艰苦创业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就禀习下来的勤劳勇敢、奋斗不息的精神。在史前时代与自然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我们的祖先们不畏艰辛,勇敢地面对那些对他们来说尚不完全理解的现象。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神农尝百草等等,正是人类通过劳动去改造自然,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表现了也沿习了“艰苦创业”的美德。
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众多的美好品格,如文明善良、无私公正、助人为乐、恪守信义、廉洁简朴、谦恭有礼、尊师重道、勤奋好学、见义勇为、胸怀坦荡等等。这些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拥有这些品质,增强了我们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而贯穿于这许多方面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的整体思想。在中国长期的历史社会中,一切传统美德都是围绕着这一整体精神而展开的。自古以来,众多仁人志士都提出了类似的主张: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忧乐观;文天祥在他的诗作《过零丁洋》提出的人生观;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都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强调为他人、为社会的思想。这种整体主义思想是中国伦理道德传统区别于西方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社会不断的变化,各民族不断的纷争、融合,最终依然雄狮般地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拥有这样的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主流思想。依靠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永垂青史的民族英雄,为世界人民所敬慕和称颂。
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人的美德中也不可避免地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和鲜明的阶级烙印。例如,古人提倡的爱国,往往同“忠君”联系在一起;古代的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往往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我们应该历史地、辩证地看待问题。尽管传统道德中含有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的内容,但又有其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内容,这是值得我们继承的珍贵遗产。像热爱祖国、勤俭节约、尊老爱幼、惩恶扬善的品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童叟无欺、诚实可信的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精神等,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在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意义。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的方针,弘扬精华,善于吸取其中有用的东西,同时创造出先进的精神文明。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必然会成为今天维持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上一篇:古代教育·严几道
下一篇:图书编辑出版·中国古代图书的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