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戏曲·中国音乐
根植于华夏文化基础之上的,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珍贵财富,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的一株葱郁的常青树。华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当今世界溯源最久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文化的代表,在这片古老的土壤上产生的文艺,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音乐也有自己的特怔:以线状的音乐思维方式为主;表述注重繁简相适,动静结合;节奏安排匀称平稳;曲式结构讲究对称;调式结构以五声为骨干。这些形成了华夏音乐迥异于其他地区音乐的风格。
综观中国音乐历史,中国古代音乐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秦时期(公元前207年以前),这个时期包括从音乐的萌生到封建雅乐的繁荣。早期的原始音乐,起源于劳动,有着较强的功利性,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在形式上歌、舞、咏相互结合。商周以后,音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出现了《護》、《大武》等乐舞,春秋战国时,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相互交流也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出现了《十五国风》和《九歌》等音乐作品。歌曲已包括多种曲式,并有了“乱”、“少歌”、“倡”这些不同部分,具有了相当的艺术性。先秦这一发展阶段,多种乐器相继出现,还产生了多种音阶调式,确立了计算五声、七声、十二律的“三分损益法”以及“旋相为宫”的转调理论。有了绝对音高和半音的观念。公孙尼子的《乐记》也初步建立了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在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汉唐时期(公元前206~公元960),这是中国歌舞音乐的鼎盛期。乐府的设立为各地区的民间音乐的整理集中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歌主要有相和歌、鼓吹、横吹、吴声和西曲歌几种。这一时期南北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交流发展。隋唐时,由于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为音乐文化上进一步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时,包含各种民间音乐的燕乐特别繁盛。继承了汉魏以来的清乐大曲,在民歌、曲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声乐、器乐、舞蹈三者总合而成的唐代大曲是这一时期歌舞音乐鼎盛的标志,如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和《绿腰》等都是著名的唐代大曲。汉唐阶段,在器乐方面,琴的演奏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产生了《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著名琴曲,随着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域音乐的传入,又增加了琵琶、箜篌、羯鼓等乐器。在乐律理论上,出现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发明了琴、琵琶谱和管色谱的减字谱,在创作实践中有“犯调”——旋宫(调高)与转调(调试)的广泛运用,出现了雅乐八十四调和俗乐二十八调的理论。有关的音乐论著有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崔令钦的《教坊记》等。
第三个发展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960~公元1911),这一时期戏曲、曲艺音乐兴起,出现了元杂剧、明清传奇、乱弹等几种戏曲体制,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孔尚任等许多剧曲作家和《窦娥冤》、《西厢记》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宋元时,拉弦乐器流行,有轧筝、奚琴等,各种乐器独奏及合奏得到进一步发展,《海青拿天鹅》是流传至今明以前大约元时的琵琶曲,同时期的琴曲还有宋元时浙派曲《潇湘水云》、《樵歌》,明清的《雁落平沙》等。明代中叶的音乐理论家朱载堉完成了他的“十二平均律”理论及详细的计算。近代音乐是古代音乐的继续和发展,但有自己的特点,传统音乐形式比明清时期更加群众化,繁多的新乐种、新曲种、新剧种相继兴起,具有反帝反封建主题和民主主义思想因素的作品占有一定的数量,代表着近代音乐的主流。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走上了胜利的道路,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也展开了新的篇章。
上一篇:建筑技艺·中国园林建筑
下一篇:抵御外侮·中法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