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艺·塔
塔是佛教中一种专门建筑,是随同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塔的梵文原名是窣堵波,是坟冢的意思,以后又译作浮屠、浮图等。塔最初是用来收藏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的。所谓舍利,就是佛的灵骨、佛发、佛牙等。以后比较高级的和尚死了,也建造佛塔,作为纪念性质的建筑,因而塔的数量大大增加。印度的塔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原有的建筑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佛塔,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内容之一。塔以突兀高耸,直插天空的外形,与中国建筑横向线条平缓铺陈的格局相辉映。
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佛塔是东汉永平十年洛阳白马寺和东汉末笮融在徐州所建浮屠祠中的塔,是楼阁式的塔,楼阁在下,塔在其上,这是中国塔的典型式样。唐宋以前的楼阁式塔大多是木构建筑,现在留存最古老的木塔是山西应县的佛官寺释迦塔,外观五层,每一层都供有佛像,周围设有回廊,佛徒们可以沿着回廊上到每一层向佛像礼拜。
由于木塔最怕火灾,不易保存,所以唐代以后,木塔逐渐被砖塔所代替,但砖塔在外表上还保持着木塔的形式。例如建于唐代的西安大雁塔,全部为砖筑造,但外观又仿造木结构形式,用砖做出柱子、枋等木构件的式样。这类砖塔有的在外面贴以琉璃,就称为琉璃宝塔。这些塔的平面都是方形,对木结构的模仿只是大体意会,不追求精细的形似。唐代的塔体现了砖石结构的本色美,具有雄浑质朴的时代风格。
在这种楼阁式砖塔基础上,又逐渐演变出一种新的塔型,特点是底层特别高,二层以上为一层层的屋檐相叠,每两层屋檐之间的楼层变得很小,然后顶上安置塔刹,我们称之为“密檐塔”。它的平面有四方、六角、八角等形,为砖筑造,塔内有的可以登临,有的是一空筒。早期的密檐塔没有其他雕刻装饰,外观十分简洁,宋、辽以后,则逐渐变华丽了,在塔的基座和底层上布满了用砖雕成的佛像和各种动植物纹样。我国北方留存相当数量的密檐塔,多为八角形,体形高大,雕饰精美,雄健浑朴,刚劲而挺拔,显示了塔建筑的地方特色。
在藏传佛教流行的地区,出现了一种喇嘛式的塔,在塔的基座上有一个像宝瓶式的塔身,塔身上安置重叠的相轮和宝盖等组成塔刹。外表多为白色,整体造型浑厚壮实,远看十分醒目。北京妙应寺白塔就是这类塔中体形最大的一座。还有一类金刚宝座塔,是一种由多座小塔共建在一个台座上的塔形。而云南傣族地区还有一种与缅甸的佛塔很相似的塔,称“缅式塔”。
塔的用途除了原来的埋藏舍利、礼佛拜佛之外,还点缀了山川名胜,而其自身也成了登临眺览、观赏风景的好去处。浙江杭州的六和塔,又兼有导航指路的功能。此外,人们还可以用塔来了望敌情、观察风向。在中华大地上散布着各式宝塔,它装点着祖国江山,丰富了城市的立体构图,成为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上一篇:图书编辑出版·四库全书
下一篇:对历史进步产生重大作用的事件·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