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出版·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明永乐元年至六年(1403~1408)由解缙等纂修而成。明成祖审阅后,非常满意,并亲自撰写了序言,赞扬《大典》“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著为奥典”,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0095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永乐大典》修撰时,制定了凡例,全书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辑方法,将自古以来书籍中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抄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辑入的图书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工技、农艺、医学、志乘等达七、八千种。
本书与以前历代修纂的各种类书相比较,有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编纂方法上。我国古代类书的编纂方法有分类的,有按韵编的,也有以数目字来编纂的。一般官修的大型类书,以分类编纂的为多。像《太平御览》分五十五部,部下又分5426类。由于类目纷繁,往往容易把同一条资料拆散,有时又会造成一条资料在同一书内重复出现,给编制体例上带来混乱。查检者如果不熟悉分类部目,检索也很困难。《永乐大典》采取按韵和分类两者相结合的“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纂方法,也就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按每韵下分列单字,在每一单字下详注该字音韵、训释和它的篆、隶、楷、草各种书体,再依次把有关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文异见、诗文词曲等随字收载。明成祖称赞这种编辑方法是“揭其纲而目毕张,振其始而末具举”。查索者只要“因韵以求字,因字以考事,自源徂流,如射中鹄,开卷无所隐”,检索非常方便。
其次,所收辑的各类典籍之宏富,也是其他类书无能望其项背的。唐代的《艺文类聚》收书14 31种,宋代的《太平御览》比《艺文类聚》庞大得多,亦只收1 690种。《永乐大典》收书达七八千种之多,等于以前大型类书的五六倍。在收辑典籍的内容上,它一反过去类书偏重儒家经典、史传文集的传统做法,《大典》收辑的典籍极为广博,上自唐虞,下至明初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等,真是包罗古今,搜述无遗。从当时修撰《永乐大典》时所用图书情况来看,也可以了解到这一点。修纂《永乐大典》时启用了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全部藏书,犹嫌未足,还指派苏敬叔等人分赴各地采购图书,明成祖对图书也很关心,命人四处收购遗书秘籍,不计价钱。由于明成祖的重视,准备了丰富的图书供修纂人员采择,以致《永乐大典》收入的典籍总数达七八千种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类书。
第三,在装帧上也别具一格。全书采用上等白宣纸,印有朱丝栏,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用极为端正的楷书抄写,墨字黝黑,微发古香。对于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等皆绘有图形。所绘之图,全用白描手法,形态逼真,精丽工致,是古代书籍插图中的佳品。凡征引书名和圈点,全用朱笔,相当醒目。版心亦为朱色,上鱼尾内标有“永乐大典卷××”,下鱼尾内记每卷页码。每册高营造尺一尺五寸六分,宽九寸三分。书面硬裱,用粗黄布连脑包过,显得格外庄重朴实。每册三十至五十余页不等,有一卷一册的,亦有二卷或三卷一册的,但以二卷一册者居多。每册外封左上有一长方框,内题“永乐大典”四字,其下用双行小字注明卷几至卷几。右上角有一小方格,题该册所属韵目,又低一字再注明这一册又是该韵目之第几册。这样考索起来非常方便。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而且就其书籍本身,也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当然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急于成书,又出于众手,故违乖体例,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地方也是不少的。《永乐大典》修纂时荟萃了全国各方面的优秀人材,当时有人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其盛况。此外,明成祖对编纂者在工作上、生活上也提供了不少优裕条件,这些无疑保证了修纂工作的顺利进行。《永乐大典》修成后贮藏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里。永乐十九年(1421)北京新宫建成,迁都北京,《永乐大典》一部分又被运到北京贮藏在文楼内。为了防止不测之虞,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明世宗正式决定重录《永乐大典》。重录工作用了整整六年,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四月方才完成。重录副本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重录之后,《永乐大典》有了两个钞本,一般人称重录本为“嘉靖钞本”或“副本”,永乐间修纂的为“永乐钞本”或“正本”。正本大概仍归藏于文楼或文渊阁,副本贮藏在新建的皇史宬。《永乐大典》虽然有正副二部,但都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正书何时亡佚,史籍没有明确记载,一般人估计毁于明清变动之际。副本由于保管不善,丢失很多,加上帝国主义两次对中国的侵略、焚烧加上抢劫,《永乐大典》的残存本被分割散裂在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或私人手里,政府藏书所剩无几。解放后,《永乐大典》的影印本极多,但应当说以中华书局影印本为最佳。据统计,现存于世的《永乐大典》为808卷,中华书局两次影印本共收797卷,已占现存总数的99%,是目前收集最为齐全的影印本。其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文献资料。但对其的利用,是清代才开始的。最早利用《永乐大典》的是李绂和全祖望。以后许多学者对之加以辑录,这些优秀诗文作品的辑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
但是,由于辑佚的目的专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所以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清统治者在维护、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哪些该辑,哪些不许辑都有严格的规定,尤其对有进步思想的著作全都摒弃不辑,即使要辑的书,只要内容与封建儒家思想有相悖之处,即被视作异端,大加删改。其次,由于狭隘的封建正统观点,对科学技术著作和民间文艺作品,未能留意。另外,《四库全书》馆是一个封建官僚机构,许多人为谋求升官发财而来,对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佚书这样一项重要工作,马虎应付,粗枝大叶,贪图省工,拖蹋迟慢,几乎弄得无法进行。就辑本本身来说,漏辑和舛错也很严重。自从有了《永乐大典》影印本,《永乐大典》不再像以往那样珍秘难求。由于《永乐大典》每册几乎都是一个历史资料的小渊源,仍有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有待研究工作者发掘利用。在今天,对《永乐大典》的利用仍不外乎辑佚和校勘两个方面。我们今天应当充分利用它,这样一定可以整理出更好的版本来。
上一篇:小说·水浒传
下一篇:对历史进步产生重大作用的事件·汉武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