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王而农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名夫之,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崇祯举人。晚年隐居湘南石船山(今衡阳县曲兰),后人称为船山先生。青年时与友人组织“匡社”,立志匡时救国。明亡,曾在衡阳举兵阻击清军南下。失败后退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不久,即回湖南隐居石船山著述和教授学生,长达四十年。一生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算学、地理都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和文学。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以唯物论、社会进化论和“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学说为基础。他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是客观规律。“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驳斥了程朱理学关于“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观点。在人性论上,王夫之认为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不应忽视人性的作用。“盖性者,生之理也”。他继承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见解,提出了性“日生日成”的命题。认为后天的习是至关重要的,决不能轻视习成的性。
王夫之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前人教育思想中经常讨论的性与习、理与欲、知与行、学与思、动与静、教与学、师与生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性与学上,他指出“性与习成”,人的一生是性日生日成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否定了“人性不变”的说法。关于理与欲,他把天理和人欲统一起来,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说教,认为“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天理寓于人欲之中,不可灭“人欲”而求所谓“天理”,主张节欲和推己及人。关于知与行。他批判朱熹的“先知后行”说是“汲汲于先知而废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是“销行以归知”,“以知为行”。提出“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的学习过程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主张求知要落实在行上,又要从行上检验知的效果和功用。关于动与静,他反对理学家主静的学习方法,认为动是根本的,只有动中之静,而无绝对的静,“废然之静,则是息矣”,“自强不息”,才是为学之道。关于学与思,他揭示了“学”与“思”的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关系,指出学要尽量吸取前人的成就,不可凭自己的主观臆测;思要注意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不可为过去的“框框”所拘牵。“学愈博则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关于教与学,他认为教与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要以为学之道为依据,“因人而异”、“适时施教”,把“事理之序”和“为学之序”结合起来,做到“有序而不息”。关于师与生,指出师与生是一种道义的结合,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欲明人者先自明”,还要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强调“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
王夫之一生著作丰富,有《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等七十二种著作,后人编为《船山遗书》。王夫之的教育思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王夫之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中一位集大成的学者,并力图把传统儒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他的教育思想,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参见“王夫之”条。)
上一篇:历代改革变法运动·王安石变法
下一篇:抵御外侮·甲午中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