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画像石
指表面雕刻出图像的石料,主要用于门楣、石窟、祠堂、墓室、棺椁以及石阙等建筑建造与装饰。由于雕刻手法的运用基于图像的绘画特点,故作品呈雕刻出的绘画面貌。产生于西汉并盛于汉代,故又以汉画像石通称。魏晋及唐虽流行,但记载却很少,宋代后始受金石学家的注意,20世纪50年代后在考古发掘获得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开始综合研究。根据迄今为止发现的地点和数量,画像石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苏北、陕北、晋西北、四川等地,湖北、浙江、安徽、北京、天津等地也少有发现。
具有时代特征的生产和生活景象与形象化了的主导性社会意识构成画像石图像的主要内容:①以庄园经济为特点的生产劳动。主要表现农耕、收获、放牧、采桑、纺织、采盐等内容,作品记录生产过程和特点都胜于刻画人物的神态;②体现墓主身份、经历、礼仪等活动的场面,有数量众多的车骑出行、射猎、谒见、属吏、武库、收租、讲学、建筑等画面。其中一部分是明确的等级标识,如当时人们熟悉的车骑标准和属吏的数量与装束;一部分是有普遍意义的建筑形象,如规整格式的建筑,带有古代祭祀痕迹的射猎队伍;③墓主生活方面的题材,有燕居、宴饮、宾客、庖厨、乐舞、百戏、博弈等画面,它们描绘的并非某次具体的活动,而是贵族地主典型的社交与享乐方式;④若干种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成为一个重要表现内容。前者如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二桃杀三士,后者多为孔子及其弟子、烈女、孝子等。反映出当时流行的忠勇、仁义、节孝等伦理思想,带有明显的道德褒贬倾向;⑤神话故事、祥瑞物像与天象图的题材也有表现。这类作品呈两种面貌:一种主题单一、集中,如西王母、后羿射日等基本上是远古神话情节不断蜕变后的固定造型。另一种则两位一体或三位一体,即神、祥瑞物像与方位、日月星辰功能同一,形象复合。如女娲、伏羲、嫦娥以及龙、虎、鹿、羽人、朱雀、玉璧、仙草等神与具有神性的物像,是人与天界的使者,并且构成天宇的景观。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神仙方术思想;⑥各种以植物为母题的花纹和图案,其中部分代表吉祥象征,主要用于画像石的边饰,亦有单独的作品。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统治阶级提倡“孝廉”使厚葬成为与仕途升浮相关的社会行为。同时,死后灵魂升天的希冀在战国木椁墓向汉代砖石墓演变之后,赋予墓室更多象征意义,即墓室成为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是一个与宇宙同构的空间。
画像石主要遵从了传统构图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因此,作品中的空间在逻辑上超越客观真实而成为表意的概念空间,且在历史、神话故事以及车骑出行等画面上最为明显。另一部分作品,典型的如庄园、收租、宴饮、乐舞等有依据直观感受构图的痕迹,描绘了高视点俯瞰下的景物,形象有序地向上发展,以上下间距表示远近距离,而建筑和坐榻、几案、容器等用具的透视造型辅助性地制造出空间深度。某些物象的迭合与遮掩使三维空间更生动。造型手段具有影形观察和线描表达两个显著特征,物像的体积消失在剪影般的平面造型中,强调形象的轮廓线,轮廓之内的线条概括地增加细节,使形象具个性特征。几乎所有形象都处于行进、跳跃、流贯、顾盼、飞腾的运动瞬间。情节性画面省略了背景。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平面浅雕、弧面浅浮雕、平面凹雕、高浮雕、透雕、阳线刻等多种。最常见的是剔地平面浅浮雕加阴线刻。画像石的衰微是一个总体迅速的过程,汉末的战乱使之失去了基础,社会意识开始注意人本身,画像石艺术形式高度饱和之后的自身解体也是它衰落的部分原因。
上一篇:抵御外侮·甲午中日战争
下一篇:雕塑·画像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