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戏曲·西厢记
元代杂剧,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折,是一连台本大戏,作者王实甫,《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生卒年不详。《西厢记》创作时间约在大德年间(1297~1307),现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是明弘治十一年(1498)北京岳氏刊本《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其故事来源于唐人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亦称《会真记》,叙述了寄居于蒲州普救寺的崔莺莺和张君瑞相爱后被遗弃的故事。因它“始乱终弃”的故事内容和在写作上的曲折委婉,时有情致,使此故事广为流传。宋代,此故事进入说唱领域,秦观和毛滂运用这一题材写了《调笑转踏》曲,还有赵令畤的《莺莺传》鼓子词,这样崔张故事就在以表演为手段的说唱艺术舞台上扩展开来。金章宗时期董解元运用流行于北方的诸宫调创作出五千余字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这是王实甫创作《西厢记》的直接蓝本。崔张故事流传到元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变为美满团圆的喜剧结尾。
《西厢记》故事大意是:第一折,唐朝崔相国病逝,女儿莺莺与母亲扶柩返回博陵安葬,中途寄居普救寺,书生张生上京应考,在普救寺内巧遇莺莺,二人一见钟情。叛军孙飞虎包围普救寺欲掠莺莺为妻,老夫人为解燃眉之急,宣布能有退兵者,许莺莺与他为妻。张生靠友人白马将军帮其母女解围。事后,老夫人赖婚,红娘见义勇为,为张生设计弹琴联情,张崔二人更是相爱甚笃。第三折,张生害相思病病倒,在红娘的撮合下,莺莺冲破心理障碍,终与张生自由结合。第四折,一个月后,老夫人发现二人私情,拷打红娘,红娘据理以争,并以“怒其小过,成其大事”相劝。老夫人万般无奈,只好允婚,但让张生进京赶考,考中后方可成婚。第五折,张生进京及第,中头名状元,在张生荣归之前,和莺莺早有婚约的郑恒来普救寺,老夫人又想推翻张生婚约。几经周折后,崔张二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以动人的戏剧冲突,塑造出了青春觉醒了的一对叛逆形象,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作者肯定“人欲”、否定“天理”的进步思想,是对封建文化思想体系的最有力的打击。莺莺是我国古典戏剧最早出现的青春觉醒的、追求婚姻自由的封建贵族妇女的典型形象。从她对爱情大胆主动的追求到在相爱过程中产生的怀疑顾虑直到克服自身弱点冲破封建罗网,与张生私下结合,反映了莺莺这一贵族少女是如何走向与封建理学叛逆道路的,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红娘是具有理想化色彩的形象,是帮助崔张二人克服自身弱点和对老夫人的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她正直、勇敢、热情、聪明,是作品里对封建礼教最具有冲击力量的光辉形象。除二人之外,张生和老夫人的形象也非常生动,也是富有魅力的艺术典型。在艺术上该剧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和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在人物性格刻画和情节开展方面得到高度结合。语言上,曲辞优美,饱含情韵,正如明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所评价:“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在杂剧的体制上有所革新和创造,为五本二十一折,打破了一折由一人主唱的惯例。《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品。
上一篇:古代教育·蔡元培
下一篇:抵御外侮·西藏军民抗击入侵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