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含秦)散文·诸子散文·荀况与《荀子》·劝学(节选)
一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 曰: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 曰: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三
学恶乎始?恶乎终? 曰: 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 舍之,禽兽也。故《书》 者,政事之纪也。《诗》 者,中声之所止也; 《礼》 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 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 囋,非也; 君子如向矣。
四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谓之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
本文节选自清王先谦《荀子集解》首篇之前几段,以及末段的最后一节文字。原篇按王之分段为四章,此取第一、第二两章和第四章的末节文字组成,且按现代标点要求,另作分段。
这里选录的几段虽非全文,但是原作的精彩部分,能体现文章的基本内容及特色。它系统地论述了人之后天学习、改造的重大意义,及学习途径与方法,特别强调学习之勤勉与专一。立足于“劝”,紧扣“学”字,故名《劝学》。
****
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丰赡,大家接触也多,以下分四段加以略讲——
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学海无涯
——人为什么务必学习,其理何在?
这一段有五小节文字,第一节总论学习重要性之后,即分述了学与行、学与思和学习对象等问题,进一步阐明人务必学习的道理。
先看第一节——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一、诠词释句:
学不可以已——“已”,止也,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犹言“学海无涯”也。前边加上“君子曰”,以示言之有据,借以展开论述。此之“君子”,指得道而有学问之人。
青与蓝——前者,靛青,青色染料;后者,蓼蓝,草本植物,其叶可提取靛青。这几句喻人在学习后有所进益。后世将其提炼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与原意略有不同。
中、绳、輮、规——中(zhòng众),符合、适合。绳,匠人制器求直的工具,即墨线。輮,通“煣”(rǒu柔),以火烤木使其弯曲。规,圆规。
槁暴与金砺——槁,枯;暴,“曝”(pù铺)之古字,晒也。金,此指金属的刀类。砺(lì厉),粗的磨刀石。
参省与知、行——参,同“三”。省(xǐng醒),省察。知,同“智”。行,行动,行为。
二、略述大意:
作者在第一节即开宗明义地提出“学无止境”,列举若干比喻来说明学与行的关系。认为只有博学且又能经常反省的人,干起事来才不犯过错。在下一节中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 曰: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一、诠词释句:
干、越、夷、貉——干,亦作“邗”,古小国名,后为越所灭,此指吴国。越,即越国。夷,古代东方部族。貉(mò陌),古代北部族名。
《诗》曰——见《诗经·小雅·小明》篇。
无恒安息——无,同“毋”,恒,经常。安息,犹安处。意说,君子不要贪图安逸。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靖,同“静”,安也。共,借为“恭”,一说,通“供”。好,爱好。正直,《毛传》曰:“正直为下,能正人之曲曰‘直’”。两句是说,安于你的职位,好使人归于正直。
介、景与神、化道——介,助,佑。景,大。神,此指学习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精神状态。化道,融贯大道。最后两句,旧注云:“为学则自化道,故神莫大焉;修身则自无祸,故福莫长焉。”
二、略述大意:
这里,作者继续用喻明理之外,又引《诗经》诗句和强调学与行之重要关系,融会大道而免灾远祸,说明学习对行为的一种重要指导作用。
接着,看第三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一、诠词释句:
须臾与跂而望——须臾,片刻。跂而望,踮起脚跟而远看。跂(qì企),提起脚跟。
疾、彰、假与利足——疾,猛,加快,此指声音宏壮。彰,清楚。假,凭藉,借助。利足,善于走路。
楫与绝——楫,船桨。绝,横渡。
生与物——生,出生。一说读为“性”(王念孙说),本性。物,指外物。
二、略述大意:
这里,作者又从另一角度,即学与思的关系出发,重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文中列举了跂足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和假舆马而行,以及借舟楫横渡江河等等事例,都说明一个人要认识世界、善处人生,均须“善假于物也”,圣人亦非与生俱来,而是依靠自己毕生勤学苦思所致。
这里与下文,是荀子在批驳孔孟的“生而知之”先验论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一、诠词释句:
蒙鸠、苇苕——蒙鸠,即鹪鹩,一种体小尾短、善于筑巢的小鸟。苇苕,苇,芦苇。苕(tiáo条),芦苇之穗。《说文》:“苇之莠也。”可作苕帚。
射干与蓬——射(yè夜)干,多年生草本植物,非木本,根茎可入药。蓬,草名,菊科植物。
涅与兰槐——涅(niè聂),黑土,兰槐,一种香草,其根名芷。
渐、滫、服——渐,浸渍。滫(xiu修),臭水。这句是说假如兰芷浸在臭水里。服,佩戴。
游必就士——在交游中,一定要找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教。“就士”,接近贤德之士。
象与蠹——象,似,依照。蠹(dù杜),蛀虫。
强自取柱——柱,通“祝”,作“断”解,如“祝发”。此意是刚强之物自己容易折断。
柔自取束——意指柔弱之物容易导致自我束缚。
施薪与就湿——施,放置。施薪,放置柴薪。就湿,湿,借为隰(xí席),低下的湿地。这四句说,将柴同样放置,火总向干燥处烧;一样平的地方,水总向低湿处流。
畴生——畴,同“俦”,类。也通作“稠”,稠生,即丛生。
质与的——前者,指箭靶。后者,指靶心。
醯与蚋——醯(xī希),醋。蚋(ruì锐),一种小飞虫,蚊之属。
所立——指为学。对此三句,旧注云:“祸福如此,不可不慎所立。所立,即谓学也。”(依王先谦说)
二、略述大意:
这两节文字,依然从多方面强调“为学”之重要。但要学而有效,除了前边所言务必“善假于物”之外,还要重视“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强调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的慎重选择,决不可以任意“假物”而学。在学与思的关系,荀子的阐述比孔孟所说的尽心养性,贵在自得,更为透辟,更具广度与深度。
第二段:“用心一也”,还是“用心躁也”
——倡导刻苦勤学,用心专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 曰: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一、诠词释句:
神明与圣心——前者,指人的智慧;后者,是说圣人的思想。
跬步——跬(kuǐ傀),一作“蹞”,半步。
骐骥与驽马十驾——骐骥,千里马。驽马,劣马,十驾,指十日之程。晨驾暮解。故一日所行为一驾。
舍、锲、镂、螾——舍,弃也,同“捨”。锲(qiè窃),镂,均指雕刻。螾,同“蚓”,蚯蚓。
八跪与二螯——八跪,即八足。八,原作“六”,据卢文弨说校改。二螯(áo敖),节肢动物第一双变形之足形似钳,如蟹钳。杨倞注:“跪,足也。螯,蟹首上如钺者。”
冥冥与惛惛——冥冥,指专心致志的样子。惛(hūn昏),指埋头苦干。
昭昭与赫赫——昭昭,明亮,此谓明辨事理。赫赫,显著,此谓显赫辉煌。
衢道与螣蛇——衢道,即岐路。螣(téng腾)蛇,传说中是一种能飞的蛇,且兴云吐雾,龙之一类。
鼫鼠——鼫(shí石)鼠,原作“梧鼠”,据王念孙说改。对此有二说,一说依李时珍说,是鼠的一种。“鼫鼠处处有之;居土穴树孔中。形大于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本草纲目·兽部三》)另一说,即梧鼠,亦称“五技鼠”。相传它有五技。据《说文·鼠部》云:“五技鼠也,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专不能先人。此之谓五技。”这句是说,它技能虽多,而不能如螣蛇的专一,故仍不免于“穷”。穷,困窘。
《诗》曰四句——是说尸鸠喂养七子,早晨从上而下,日暮自下而上,平均对待,始终如一。(《诗经·小雅·尸鸠》)。此谓君子善人生活态度也当如尸鸠那样的专一不二。淑人,善良的人。
心如结——用心坚毅专一。结,凝结、固结。朱熹注“如结,如物之固结而不散也。”(《诗集传》)
二、略述大意:
这一大段文字,是要告诫大家,治学应取何种态度。荀子在这里,摆出积土成高山,积跬步达千里,聚小流汇江海和目明不能两视,耳聪不可两听,鼫鼠五技而穷等等大量事例,提炼成两个词:积学与专一。并语重心长地指出:“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唯其不舍,专心治学,才能积善成德,神明圣心俱备;唯其如此,才能取获“赫赫之功”。
第三段:“隆礼”、“篤行”、“崇师”
——阐明学习重点与归宿,及其主要途径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 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 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 者,中声之所止也。《礼》 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 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一、诠词释句:
恶、数、经——恶(wū乌)何,疑问词。数,术也。即方法,途径。经,典籍。此指六经,如《诗经》、《尚书》之类。
礼——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之类。也包括在六经之内。
其义等两句——义,此指为学的目的,意义。荀子在《修身》、《儒效》等篇中,曾按学者之修养不同分为士、君子、圣人三等。
真积力久则入——真积,真诚地积累知识。力久,力行而能持久不变。入,即深入。这句是说,真诚治学而有所积累,且又持久不衰,这样,一定能深入其中而有所得。
没而后止——没,同“殁”,死亡。止,停止、止息。这是说,学习,务必坚持到老死为止。
《诗》者两句——《诗》,指《诗经》。“中声”,中和之声。古时《诗经》三百篇,均能合乐。“止”,存,这句说《诗经》乃是中正和韵乐章之总汇。
《礼》者三句——“法”,指礼制、法律、政令。“大分”(fèn奋),总纲。“类”,此指由总纲触类引申之规章制度。
敬文与《春秋》之微——敬文,杨倞注:“礼有周旋揖让之敬,车服等级之文也。”这是说,周旋揖让之礼节,车服等级之标志。文,标志也。《春秋》之微,微,深微,奥妙。编年史书《春秋》寓褒贬之义于一字之中,即所谓“微言大义”。
毕——完备。此句说,天地之间的东西都包括在《诗》、《书》、《礼》、《乐》、和《春秋》之中了。
二、略述大意:
作者在这一节中,首先提出:学习应从何而始? 以何而终?并又立即言明为学之真义,在于培养人才。按荀子的看法,这“人才”的培养,从“士”开始,终于“圣人”,即培养出既有精博才学,又有高尚道德的完备人才。学习的内容,《诗》、《书》、《礼》、《乐》、《春秋》当然要学,而重点是学《礼》。因为《礼》内容广泛而重要,既有治国的典章制度、政策法令又有为人的道德规范,可达“道德之极”,成为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明确了学习内容及目的,进一步要探讨的是如何达到这个要求? 于是,荀子认为——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 囋,非也; 君子如向矣。
一、诠词释句:
箸、布、形、端、蝡、一——箸(zhùu住),同“著”,显也,晓明。布,表现,贯注。言其学养作为有威仪的举止,故云:“布乎四体”。形,体现。这句是指行动合乎礼仪。端,读为“喘”,轻微言语。蝡(ruǎn软),微动。意指微细之动作。一,皆、都。“端而言”三句是说,君子的言行,虽然很微细,但皆可为人法则。
为己与为人——前者,是说为了提高自己;后者,指那些为了对付别人。
禽犊——家禽,小牛。古时常用这些东西作为馈赠礼物。此指小人学习不为修身,而为了取悦于人。
傲与囋——傲,浮躁。囋(zàn赞),唠叨,絮聒。形容说话繁琐。
如向——向,同“响”。如向,意指答问如回响之声,恰如其分。《礼记·学记》有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此句之意如此。
二、略述大意:
这里阐述的是学习方法和途径问题。荀子认为学习为的是修身治国,因此,学习内容的重心在“隆礼”,而学习方法的基本点,是“篤行”和“崇师”。他强调为学者自身的“篤行”,即全身心地投入,知行并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以“君子治学”为表率,如他那样的“人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切不可走“小人之学”的岐路。
行文至此,“劝学”文章似乎已做得差不多了,试看:荀子从“学不可以已”的为学意义,到“专一勤学”的学习态度,再到“隆礼、篤行、崇师”的学习内容及方法途径,一环紧扣一环,步步深入,走完“为学”之全程。不仅如此,而且做到了事事桩桩说理精辟周详,投入极大的热情;字字句句剀切诚挚,沁人心脾。但是,作者却认为有必要在文尾,再说几句最后的“总括之言”。
第四段:推出“全之、尽之”的圣人
——为学终极目标是培养全、粹、德之“完人”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谓之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一、诠词释句:
全与粹——全,全面,周全。粹,精粹,纯净。
诵数以贯——反复诵读,全面不偏废。
为其人——为,效法。其人,指所企慕之人。“处”,设身处地。
非是不欲见——此“是”,指作全、粹之学。如非此学不要见它。
除其害与持养——挑除妨碍学习的因素。持养,小心培养。
及至其五句——“致”,极点。“之”,古之“之”,与“于”通用。“五色”,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以此五者为正色,其他为间色。“五声”,指宫、商、角、徵(zhǐ)、羽等五音。“五味”,一般指酸、苦、甜、辣、咸五种味道。
对此五句的含义的解说,有不同的理解:①清俞樾认为:“目好于五色,耳好于五声,口好于五味,心利于有天下,言所得于学者深,他物不足以尚之也”。②梁启雄又认为:“所谓:及至好学乐道达到极致之时,就像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同一自然,绝不勉强。”观此二说,后者似乎胜于前者。
倾、移、荡——倾,倾动,改变。移,动摇,移易。荡,摇动,动荡。
德操——上文之“德操”,指道德情操;下文之“德操”,是谓已“具备德操”。
定与应——定,指坚定不移之意志;应,指对付一切的应变本领。
成人——完美之人,即完人。
见与光——见,同“现”,显现。一说,两个“见”均应作“贵”。光,通“广”。
二、略述大意:
这段的中心意思,是论述学习的终极目标。荀子的要求,通过学习,务必培养一批既全又粹的“完人”。他们不但具备全面学养、精粹知识和崇高德操,而且还有坚定的意志,以及应付一切的超强本领。唯其如此,才能使天下安定,社稷兴旺,民众顺服,国柄永固。
上一篇:唐宋散文·唐代散文·刘知几与《史通》
下一篇:先秦(含秦)散文·历史散文·《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