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含秦)散文·历史散文·《左传》·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本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有的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春秋时代,齐、鲁是两个接壤的邻国,常有战事发生,齐强鲁弱。在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深入鲁国之长勺地方(今山东曲阜县东),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
曹刿(guì桂),春秋时鲁国人,原是一个武士;虽无权势,却有勇力、有识见,也有谋略,曾经随庄公战于长勺,并挟持齐君订立了齐鲁盟约,收回失地。
此文曾为中学语文课本选为教材,普及面甚广,篇幅也不长,比较熟悉,此次略讲以下几点——
一、选读缘由
本书选入此文的缘由主要有三:
一是,“长勺之战”在我国战争史上,是一个弱国战胜强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其战争规模虽然不大,但它说明了一个重要战略防御的原则。当代伟大军事家毛泽东就非常赞赏此文,在过去战争年代,曾作为一个著名战例推荐全军学习。
二是“论战”之人曹刿,其身分、地位并不显赫,但一般人物却具有卓绝识见,更有军事才能和谋略,而且勇于挑起协助国君庄公指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担。他确具有让人钦仰的大智大勇和大忠精神的历史人物,可以看出平凡人物的伟大之处。
三是,这篇论战文章具有强大生命力,历万世不减光华,在写作上也有许多作范于人的可取之处,开卷必有得益。
二、文章建构镂析
这篇文章的结构比较清晰,一般都将其分成四段(也有分三段的),具体的起迄也大致相近,只是在二、三段之交,若干版本把二段末尾的“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两句移至第三段之首。看来,这还是比较合理的。
第一段故事开端:主要交代战争的时间、齐国进犯和鲁国备战的形势,并引主人公出场。
第二段故事发展:着重写曹刿见庄公后的两人对话,表现曹刿的思想和识见,是战前的准备。
第三段故事高潮:具体写战争场面,写出这次战事在曹刿的正确战略方针指导下取得了大胜。
第四段故事结局:这是“曹刿论战”的议论中心。文章到此,曹刿已经把战争取胜的原因交代清楚,这个历史故事也就结束了。
三、诠译疑难词语
十年——是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
伐我——伐,攻打。我,指鲁国。因作者为鲁人,“伐我”,即攻打鲁国。
乡人——同一个乡的人。乡,在春秋时国都及近郊设立的一个行政单位。
间——此读jiàn见,参与。杜预注:“间,犹与也。”《经典释文》:“间,间厕其间。”王力认为:杜注所谓“与”就是“参与”,参与实际上是厕身其间(见《龙虫并雕斋文华》)。
所安——用以安身的东西,即我所享受的衣食。“专”,独自享受,或说据为已有。
弗敢加也——这个“加”,有若干解说,一说,移动,引申为改变;又说是增加,犹言妄加;又有说,捏造、谎报。此处应以最后一说为是。《说文·言部》:“诬,加也。”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云:“此文‘加’与‘信’相对,信,是真实,加,是捏造,也就是‘诬’。”“弗敢加也”,就是不敢谎报。
孚与狱——孚,信用,相信。狱,一切诉讼,即讼狱。
忠之属——尽心尽意,谓之忠;属,责;之属,即这件事。
公与之乘——庄公与曹刿同坐在一辆战车里。
鼓之与一鼓——这里两“鼓”,均名词作动词用,前者,指擂鼓进军;后者,指第一次擂鼓。
败绩——军队溃败。
登轼与辙乱——登轼,即攀登车前的横木;辙乱,车轮辗出的痕迹很杂乱。
旗靡——靡,倒下。旗靡,即旗帜倒了下去。
四、语译全文
第一段——事件开端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派兵攻打鲁国。庄公将要出兵迎战,曹刿听到这个消息,即要求会见庄公。他的乡亲们都劝说:“国家大事,让那些吃鱼吃肉的大官们去商量吧,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不,那些吃得好的人都是鼠目寸光,不会有什么深谋远虑的。”于是,他就去见了庄公。
第二段——事件发展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就问:“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道:“我待人不错,凡是衣食之类享受的东西,都不敢据为独有专享。”曹刿说:“这些小恩小惠没遍施人民,人民是不会跟从您作战的。”庄公进一步说:“我在祭供鬼神时,所用的牲畜(三牲福礼)、宝玉、丝绸,总是照章办事,从来不敢谎报、妄改;我对神灵是诚实的,讲信用的。”曹刿说:“祭事诚实,不过是件小事,未必能取得神灵完全信您,也不会因以降福,保佑你在战争中取胜。”庄公又说:“一切诉讼(包括大事小事案件),无论案情大小,我虽不能对案件都了解很细,但总是努力按照实情去办,尽可能评判合理,不使人受屈。”这时曹刿才说:“对! 这是尽心尽意为民办好事呀。凭这一点,就可以跟敌人打一仗! 作战时请让我跟您一块去。”
第三段——事件高潮
庄公与曹刿同坐一辆战车里,统率军队出发。齐、鲁两军,在鲁国的长勺相遇。齐军发动了进攻,庄公随即想擂鼓进兵迎击。曹刿劝说:“还不可以(等一下)。”当齐军擂过三次鼓,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击了。”鲁军鼓声一响,战士立即奋勇临阵,杀得齐军大败而逃。庄公见此,正要下令追击敌人。曹刿又阻止说:“还不可以。”说完,他就跳下车去,仔细察看了齐军战车的轮迹,又攀登上了车前横木,全神贯注地望望敌情,然后说:“可以了!”庄公即下令追击敌人,把齐军赶出了国境。
第四段——事件结局
打了胜仗后,庄公就问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答道:“战争这桩事,靠的是一股勇气啊!第一次擂鼓时,兵士们都振作了勇气;到第二次时,勇气就渐衰下来,大不如前了;等到第三次,勇气就全部消失了。当敌人三通鼓罢,勇气已经耗尽,我军才把战鼓擂响,斗志昂扬,因此取得大胜。”接着,曹刿又说:“为什么不马上乘胜追击呢? 因为齐是一个大国,不能低估它的实力,要防它有伏兵;假装败逃。后来,我察看了,他们战车轮印很乱,军旗也倒下了,知道他们是真的战败。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
五、为什么它成为千古名篇?
这是一篇短散文,记述的也只有一件事——一场不大的战役。但为什么它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由于——
(一)篇幅虽小(只有222个字),但内涵极为丰富,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既有史料价值,又有军事意义;既有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又有巨大文学价值。
在史学上的价值,是不待多说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实录春秋“齐鲁长勺之战”这个重要史实的,且又记述详实而生动。
在军事上的价值,历来为人们、特别是军事家们所重视。因为它以真实材料记述了我国军事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这个战例,说明了若干重要的战略防御的原则。因此,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把“齐鲁长勺之战”同楚汉成皋之战、新(王莽)汉昆阳之战、秦(苻坚)晋淝水之战、袁(绍)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以及吴蜀彝陵之战等各大著名战役相提并论,且对这次战役作了精辟的分析——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有利于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在思想政治方面,也有不少有意义的启示。比如:重视人民力量的“民本”思想;“取信于民”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基本保证的唯物史观;还有关心国家安危而“毛遂自荐”和自我请战的大无畏精神,以及战前准备随时注意调查和细心分析问题等优良作风等等,都很有教益。
(二)文学上价值更为明显。它是一篇历史著作,也是一篇很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这对于它成为千古名篇,其关系是最为直接的。它在写作技艺上的成就是——
第一、剪裁之妙。它既简又繁,既全面又有侧重,用最少的文字,蕴含最多的内容。比如,它全面记叙了一个历史事件——齐鲁长勺之战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它生动描绘了曹刿这个人物的思想、识见和才干,还刻划了他的言谈行动和音容笑貌;它深刻发挥有关战备的议论。并结合实际简明生动地加以阐述,取得令人信服的良效。另外,写战争不多写两国交兵战争场面具体情况和胜后的战绩,而重视战前政治准备以及战争的战略思想等,也是深得剪裁之妙。
第二、叙事精详、条分缕析。在战前,对“君德”的考察;交战时,注意蓄养士气;既战之后,善察敌情,灵活指挥,诸如此类,步步精审,着着奇妙。在文章结构上,各段紧联一气,又各有侧重,有转折,有波澜,错落有致。
第三、内容故事化,人物性格化。这是在艺术上更为显著的一个特色。
作者在文章中善于通过一系列情节描写来使所叙述的历史事件,变成为有头有尾、有人事、有活动的立体故事。比如,首写曹刿请见,乡人劝阻,接写曹刿见庄公后的对话,再写战场状况(主要是反攻与逐师),最后,文章结尾,又引出了曹刿侃侃说理情节。它就是这样让一连串具体生动的情节描写,构成一篇引人入胜,富含哲理的历史故事。
在描述这个战争故事中,作者又善于立体刻划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请看,写曹刿爱国之心和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就是经由不顾乡人劝阻,毅然入见鲁君中表现出来的;写曹刿的卓越识见,是从见庄公后,不说战事而先说政治、民情中反映出来的;再者,写曹刿军事大家风度,是在临阵时,由庄公贸然迎敌、追击同曹刿从容机智、指挥若定的对比中,呈现给人们的,如此等等。
这就是说,把人物放到矛盾冲突尖端和通过具体情节来刻划其性格、塑造其形象,是本篇散文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功之处,加上语言的精炼传神,其人物形象就更加立体化、更令人难忘了。
其实,此文也写了庄公这个人物的君德。在强国入侵之时,毫无畏惧,坚决抵抗;而且虚怀若谷,接见曹刿这样地位低微的人物,又回答曹的三问,并与曹同车,听从其指挥战胜后,还不耻下问,才引出了“论战”。
上一篇:两汉魏晋南北朝散文·两汉散文·晁错
下一篇:唐宋散文·唐代散文·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