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南北朝散文·南北朝散文·郦道元·水经注·三峡(节选)
江水又东,经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峡中有矍塘、黄龛二滩,夏水回复,沿溯所忌。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 者也。
江水又东,经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经新崩滩。其下十二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沂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 曰: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或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见耳闻不如亲见矣。其迭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瞻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有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
本篇选自《水经注》第三十三、三十四卷《江水》篇。
“江水”,指长江。“三峡”,是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市之间的矍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它在今之重庆奉节与湖北宜昌之间。本篇所记的三峡风光,是长江沿岸地理状况的几个片断。文中对三峡奇丽的山川形势,以及四时的不同景色的描绘,文辞简洁而生动。
《三峡》注文,一般选本都从“自三峡七百里中”开始,删去前边记述矍塘峡和巫峡二段文字,并略去记述西陵峡的最后一段,殊为可惜,今特予补选入编,使“三峡”以完整面貌示人。
****
本文分四大段,即:
第一段(1节):首写矍塘峡;
第二段(2节):继写巫峡;
第三段(3-6节):总写三峡:
第一层:三峡总特色——高、连、长、窄;
第二层:夏季三峡——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第三层:春冬三峡——春水潺缓,冬江枯竭;
第四层:秋季三峡——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第四段——(7-8节):最后写西陵峡。
第一层:西陵峡景色:
第二层:“山水美”鉴赏者之言
以下分段诠释,并间以剖析——
第一段:首写瞿塘峡
江水又东,经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峡中有矍塘、黄龛二滩,夏水回复,沿溯所忌。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 者也。
一、诠词释句:
广溪峡——即今之矍塘峡,在今重庆奉节东。
郭景纯与夏后——郭景纯,即郭璞,字景纯,东晋人,他雅好经术,博学高才,并善天文、五行、卜筮之术,为古籍作注者甚多,如《山海经注》等。夏后,即夏禹。后,指君主。
颓岩倚木——颓岩,指似要倾倒之危岩。倚木,倚斜之树木。
厥势殆交——它的趋势几乎是互相交错的。
沿溯所忌——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均为船家顾忌与畏惧。
二、略述大意:
长江又向东流,经过矍塘峡,这是三峡的头一个峡。此峡长达三十里,其间有似要倾倒的危岩,有相互交错的古木。峡中还有两个险滩,一名矍塘滩,一名黄龛滩。夏水流至此,往返回漩,不论上行或下行的船家都很害怕。据晋人郭璞所说,巴东之峡,是由夏禹开凿疏通的。
第二段:继写巫峡
江水又东,经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经新崩滩。其下十二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一、诠词释句:
巫峡——因巫山得名。一称“大峡”,长江三峡之一。峡长约八十里,自重庆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而过,峡谷特别曲折幽深。著名“巫山十二峰”并列江边,以神女峰最奇。
杜宇——传说中古蜀国的一位帝王。
新崩滩与大巫山——前者,是地名,水浅多崩岩礁石,甚险。后者,即巫山,位于今之重庆、湖北两省市边境。北与大巴山相连,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1500米,长江穿流其中,成为三峡。
抗峰岷峨与偕岭衡疑——抗峰,即峰峰争抗。岷,指岷山;峨,指峨眉山。偕岭,意即岭岭相比。衡,指南岳衡山;疑,亦作“嶷”,即九嶷山,也名苍梧山。
二、略述大意:
长江又向东流,经过第二峡——巫峡,其中有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据说它是古蜀王杜宇为了疏通长江而开凿的。江水流出峡的东边,有一个多崩岩礁石的浅水滩。离此滩以下十五里处有一座大巫山。它不仅在三峡群山中数最大,还可以与高大的岷山、峨眉山争高低,也可同南岳衡山和著名的苍梧相比。大巫山两旁群山,俨如它的羽翼,高峰与青云相齐,从霄汉上才可分清谁高谁低。此峡首尾长达一百六十里。所以称它为巫峡,是因山而得名。
写巫峡内容,比上边矍塘峡丰富:既写了巫峡的来历,又写了峡中的险滩;还写了峡之“身长”和峡上矗立的大巫山。其巍峩之姿,令人望而咋舌。以下进入第三段,是本文的重点,是写得最精彩的一部分。
第三段:总写三峡
第一层:三峡总特色——高、连、长、窄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一、诠词释句:
自与七百里——自,有“在”的意思。七百里,现在计算约四百余里。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山峰一个连接着一个,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略无,全无。阙,同“缺”。
嶂、自非、亭午、曦月——嶂,似屏障一般的高峰。自非,若非。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指日月。曦,日光。
二、略述大意:
在三峡四百里中,两岸连接着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悬崖,片片峭壁,把天空与日光都遮住了。若不是在中午或半夜时分,就别想见到太阳与月亮。
从这个描述可以看到三峡总的特点是四个字:高、连、长、窄。其中写“高”最传神:重峰迭嶂,山上垒山,还不高吗?且又以隐藏了天空,遮蔽住太阳。用曲笔再渲染其高。“重”与“叠”,是就其山势本身,状其峰高,是俯瞰视角;而“隐”和“蔽”,用“天”与“日”来衬托山高,乃仰视所见。最后,以总结式形象地呈现了三峡的特点:亭午见日,夜半见月。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就是因为:
“两岸连山”——只一岸有山,不至有此形势;
“略无阙处”——如山连有缺,可从缺处见到日月;
“重岩叠嶂”——岩嶂虽叠而不高,不必在那时才见日月;
“三峡七百里”——如若三峡不长,不窄,此时不见,他时也可见到太阳和月亮;
这样,一经剖析,高、连、长、窄的三峡总特点,给人的印象就特别深刻。这段大写了“山”,目的为了以下写“水”——
第二层:夏季三峡——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至于夏水襄陵,沿沂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一、诠词释句:
襄陵——襄,上,溢上。陵,山陵,大土山。这句说,夏天水涨大水漫上了山陵。语出《书经·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
沿诉——沿,流顺而下。泝(sù素),逆流而上。这是说下水、上水所有船只都被阻,不得航行。
或、王命、宣——或,有时。王命,朝廷文告。宣,宣达。
白帝与江陵——白帝,城名,即白帝城,于今重庆奉节东。江陵,即今湖北江陵。
乘奔御风——奔,是跑得最快的马。此动词名用。御风,即驾风。
不以——有三解:一说不为、不算;二说,即“无此”;三说,清人校刊后,认为应作“不似”。
二、略述大意:
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大土山时,一般情况,上下船只都被阻挡,不得航行。有时朝廷命令急需下达,此时,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按今计算,约七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长风,也无此快速。
这节文字着重写夏季三峡之水,情景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上边写山时已作了铺垫,以便更好地写夏水之盛——由于“山高”,水流落差就大,水势自然湍急;由于“山连”,水尽貯河漕之中,自然涨满,显得水大;由于“峡窄”,水之单位流量则大,因之水流急速。
水势大,水流快,也有一个好处:一般情况,只给行船者带来困难与危险,只得停船,交通就断绝了,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有“急紧王命”,也能急速航行;朝暮之行一千二百里,即时速一百里。
第三层:春冬三峡——春水潺缓,冬江枯竭
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一、诠词释句:
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
回清、绝巘、悬泉、飞漱——回清,回旋的清波。一说,回射着光波。绝巘,极高山峰。巘(yǎn衍),山峰。 悬泉,此泛指大小瀑布。 飞漱,飞流冲荡。漱,冲刷。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是说,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趣味无穷。
二、略述大意: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急流,回射着清光,深潭泛起清波,还倒映着景物之倩影。在极高的山上长着奇怪柏树,在山谷里,时见悬泉飞瀑冲荡着晴空。水清,树荣,山高,草密,真是趣味无穷。
这里叙写三峡之春景与冬景,与上夏景大不相同:夏水急猛多险,春水潺缓多姿。而且在春、冬两季中。也各有特色:冬水枯穷,故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之妙;春润物鲜,才有“悬泉飞漱清荣峻茂”之姿。总之,春冬三峡,山肃,泉飞,水奇,树怪,有色有声,有动有静,峰谷相依,山水相映,呈现了一幅既清荣又峻茂,富有特殊美感的喜人画图。作者最后抒发了赞美之情:“良多趣味!”
第四层:秋季三峡——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诠词释句:
霜旦与属引凄异——前者,是指下霜的早晨。后者,属,连续,引,延长。意说连续不断,单调凄清怪异。
哀转久绝——悲哀宛转,很久才消失。
巴东——郡名,即今重庆云阳、奉节一带。
二、略述大意:
在秋天,每到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林涧之间充满清冷肃穆之气。高处猿猴拉长声音地叫,其声连续不断,非常凄厉。空谷传来猿之回声,悲哀宛转,久久才能消失。所以,有一首渔歌说:“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一听猿猴几声哀鸣,眼泪沾湿衣裳。”
这里写秋天三峡景色:秋山萧瑟,江枯猿鸣,文中虽未点明“秋”字,但以“霜旦”暗示:秋已到人间。这时的长江三峡最有代表性的是什么呢?作者巧选了“猿鸣”。因它是重点描写对象,于是九句中用了五句来描绘,直描与旁引齐下。作者在着力写“猿鸣”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为《水经》作注,重点在山水,不是风物。因此,让人在猿鸣中能进一步体察到三峡之山高、岭连、峡窄和水长的基本特色。
第四段:最后写西陵峡
第一层:西陵峡景色:
江水又东,经西陵峡。《宜都记》 曰: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迂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五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一、诠词释句:
西陵峡——亦称巴峡,长江三峡之一。它是米仓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和宜昌峡的总称。西起湖北巴东县官渡口,东至宜昌南津关,长为三百余里,为三峡中最长之峡。两岸峭壁巉岩,以牛肝马肺峡最险。
《宜都记》——袁山松有《宜都山川记》,此《宜都记》或系指此。
其石彩色形容等二句——是说石头的颜色形态,很多有类似某种东西的样子。
林木高茂二句——林木高大茂密,一年四季都如此。略尽,历尽。
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二、略述大意:
长江再向东流,流入了西陵峡。据《宜都记》记载:从黄牛滩东进入西陵河界开始,再至西陵峡出口,共长一百多里。山水迂回曲折,两岸高峰重重叠叠,不在中午或夜半,就见不到太阳和月亮。岸上的峭壁,有的高达一千多丈,绝壁上石头的颜色与形态,大都形如各种物类。那林木高大繁茂,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其间,猿的鸣声极为凄清,常在山谷中回荡,清越之音延绵不绝。这西陵峡就是长江三峡中的一峡。
第二层:“山水美”,鉴赏者之言。
山松言: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或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见信闻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瞻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有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一、诠词释句:
山松——即袁山松,东晋人,博学能文。曾为吴郡太守,著有《后汉书》百篇。
书记、临惧、践跻——书记,书本记载。临惧,言登临此境者心怀恐惧。践跻,即登临。
叠崿、萧森与难以辞叙——叠崿(è谔),重迭的山崖。萧森,树之高长竦立之状。难以辞叙,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即难以言传。
离离蔚蔚与弥习弥佳——前者是说荣盛之状。后者是说,愈来愈感到佳美而亲近。“信宿”,犹言两晚。再宿,曰“信”。
惊知己于千古——这句是说,千古以来山水之神逢此山水美之探幽者,亦当惊以为知己。
二、略述大意:
这一节文字,描绘西陵峡的景色是以“驳论”形式出之。借袁山松之口说:不管书本上记载或人口传说,没有人称西陵峡有“山水之美”的,均以恐惧告诫游人。作者则用自己探幽揽胜所得的感觉来驳斥了上述论调。在这些记叙中,文辞简洁幽丽,描象绘形绘色,拟声清厉感人,述悟亲切深邃,特别是在篇末,以“山水美”的探索和鉴赏者为荣,更显示了作者迷恋大好河山的强烈情愫,令人敬佩。
****
现在选讲的《三峡》,是郦道元为《水经》中的《江水》一章所作的注文。它沿着江水的流向,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美景色和险峻情状,并又突出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各种景色和雄峻面貌。它的这种融地貌叙述于文学描写于一体的写法,使人们看到了(体悟到)这一著作(指整个《水经注》)的伟大和内涵的丰富性。它既是一部科学的地理志,又是优美的游记散文集。
基于这个特色,我们不妨借此探讨一下郦道元《水经注》在我国游记散文发展上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在这里,先看看我国“游记文体”发展的小史——
一、先秦两汉古代游记的萌芽。这是山水品格神化、君子化时代。
这个时期中还未出现完整意义的“游记体”文章,只有某些记游的精彩片断。《论语·先进》的“侍坐章”中描写: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在这里,我们把它看作“春游”的记述,是一则记游性质的小品,当然称不上“游记散文”,还处于一种萌芽状态。
二、魏晋南北朝游记散文初步形成。这是山水品格虚玄化和隐逸化时代。
这个时期的前期,即魏晋时代,相当完整的骈文游记已经出现,但独立的完整的散体游记,却未产生。在建安时,可以看到王粲《登楼赋》描摹了山水风物景象,但它只作抒发怀才不遇的一种手段,因此还不是完整意义的游记。
在东晋,可以见到我国最早的一篇游记文章,是东晋高僧慧然的《石门诗序》。但它却是一篇富有玄佛气色和结构比较完整的骈体游记。
还有玄言诗人孙绰的《游天台赋》,可算是较早的一篇游记作品,但它只是“观图卧游”的虚幻游记。因此有人不予承认,而且也是骈体的。
这时期还有书信体的骈化游记文章,如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陶宏景《答谢中书(灵运)书》和吴均《与朱元思书》等等。
至此,游记文章已经纷纷涌现,但作为正式的“游记散文”作品,还是没有独立出现。
及至北朝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和郦道元《水经注》两部著作的出现,才可从中见其一斑。因为两部著作,特别是郦道元的《水经注》,其中大量的山川名胜和风土人情的精彩篇章,实际已成为山水名胜的纪游散文。但是,它还不是独立的、完整的散文游记,只可视为带有初期性质的游记散文。
还有谢灵运的《游名山志》和《山居赋》注文等,都属于近似游记的作品。
三、隋唐游记散文的正式出现。这是山水品格学者化的开创时代。
这时期完整的独立成篇的散体游记正式出现,并形成了我国游记文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它的始作者是新乐府运动先驱、古文运动的先行者元结。《右溪记》是其代表作,表现了从六朝初期特征的散体游记向独立的、完整的游记散文转变的过渡性质。真正完整意义的散体游记的独立出现是在唐宪宗元和年间。这时文坛上,出现了几位学者型散文大家的作品——
首先是白居易。他在大量赋诗之余,写了颇多的游记作品。在江州司马贬所写了《草堂记》;在忠州刺史任上,又写了《三游洞序》等等。
继之是韩愈。他的散体游记虽然不很多,但颇具特色。著名的有早年贬官山阳时的作品《燕喜亭记》和晚年贬官潮州途中的产物《记宜城驿》等。
更重要的是柳宗元。他是这个时期游记散文最高成就的主要代表者。他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愚溪诗序》、《游黄溪记》和《永州八记》等等。其中“八记”具有划时代意义。柳文的开创性意义在于:它已完全脱离诗赋韵文范畴,使游记散文成为一种新体文学作品独立发展;特别是它开创了一个游记散文、以山水抒写政治感怀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散体游记的发展,影响至深。
同散体游记并头发展的还有骈体游记。如韩愈同榜及第的冯宿的骈体游记《兰溪县灵隐寺东风新亭记》等,比较有名。
还有一种日记式的“游记文”(包括骈体与散体),也在这个时期出现。较早的是韩愈门生李翱的《来南录》,它叙写了从西安到广州行程数千里的“旅行日记”。这部作品,既有地理著述的文献价值,又有颇呈文采的文学价值,开创了古代游记散文的一种新体裁。宋元以后,这种体裁颇多采用。
四,两宋游记散文的巩固与发展。这是我国山水品格学者化的成熟时代。
宋代的散体游记,是继承着唐代的纪游与感怀相结合的传统的,但游记中山水形象日益突出,游记特性更加明显。比如——
苏舜钦的《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是一种“题记型”的游记散文;
苏轼《石钟山记》和《赤壁赋》(后),它属于文赋性质;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
以上这些游记作品,是属于宋代“记游说理”一体的典型之作。
此外,还有一种用笔记体叙写山水名胜及风土人文的作品,如苏轼的《东坡志林》等。这为后世“笔记游记”文体开了先河。
又有一种登险访道一类的游记文,如王得臣的《登莲花峰记》等,是属于传奇体的游记。
南宋以后,游记散文的趋向,是名实相符的游记作品大量涌现,逐步与当今游记文的含义相符。
五、明代是游记散文进入突破的新阶段。这是山水品格旅游化,也是山水回归本体的时代。
旅游化倾向,是游记发展的一个突破性变化。说明山水品格已由先秦的神化、两汉的君子化、魏晋的虚玄化、南朝的隐逸化和唐宋的学者化,逐步转变为明清的旅游化,即进入了一个以欣赏艺术美为主体的新阶段,使山水逐渐回归本体(依倪其心、费振刚等人之说归纳)。
明代万历年间以前,游记文还是徘徊在唐宋传统的寄慨、说理、记游各体之间。及至万历后至明亡,游记散文才有了一种新趋势的出现。其基本特征是:视山水名胜为个人的审美对象,表现个人的审美情趣,具有超逸清高格调。这里的主要代表是袁宏道。他以广游名山大川的旅行家身份,用鉴赏造物艺术的批评家态度,写下了不少游记作品。其中著名的有《游盘山记》、《由水溪至水心崖记》和《天目》等;还有王思任的《剡溪》与记写瓯江支流——恶溪的《小洋》,以及姚希孟的《游洞庭诸刹记》等。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一种旅游化的新倾向。
此外,还有一种“地理体游记”。最杰出的代表是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它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性的地理考察专著,也是古代游记的巨大成果。其中蕴含着科学家的快意,又有旅游行家的乐趣,不但可以看到种种奇观妙景,更见出一位科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的意志与胆略,给人以启迪与美感是多重的。这些以及以后的若干地理体游记文,均蕴藏有郦道元《水经注》传统因子。
晚明最出色游记是“小品游记”。比如:张岱《陶庵梦忆》中的《西湖七月半》;朱国祯《涌幢小品》中的《普陀游记》和刘侗记载北京卧佛寺、樱桃沟一带的景色的《水尽头》等等,都不妨一览。
六、清代、近代游记文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旅游化倾向加强,各体游记全面开花的繁荣时代。
这个时期出现了游记文(包括各体游记)发展的高峰,呈现一派万紫千红景象——
有学者型游记。如顾炎武的《五台山记》,在记游文字中,杂有议论、考证等内容。
有遗民游记。如王夫之的《小云山记》等。这篇作品有描写、有记叙、有议论,不是论述小云山之形胜,而是重在抒发一个爱国志士爱乡、爱国的怀抱。
有客观摹写的桐城派游记。姚鼐的《登泰山记》、《游媚笔泉记》和恽敬的《游庐山记》等,就属此类。
还有台阁体游记和笔记式游记等。前者如田雯《游嵩山记》,后者如李调元的《霍山》、《西樵》等。
此外,还有著名的骈文游记,如洪亮吉的《游天台山记》,等等。
于近代,龚自珍的杂感式的游记,是游记艺术的一个创新。比如《说京师翠微山》,则是用“说”的文体,以拟人化手法来写游记,从中抒发自己的感慨。
中国古代游记文发展至当世,不论文体或内容,以及手法等各种构成因素,都会有必要的传承,而更多的是发展与创新。它使自己进入一个与时代相吻合的新阶段、新时期,促成游记文的发展新高潮。
上一篇:先秦(含秦)散文·诸子散文·孟轲与《孟子》·民为贵
下一篇:两汉魏晋南北朝散文·南北朝散文·杨衒之·洛阳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