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南北朝散文·南北朝散文·陈寿与《三国志》
陈寿(233-397) 字承祚,蜀汉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曾师事史学家谯周。他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蜀后主时,宦官专权,屡遭谴黜;晋武帝时,又两次被贬。因此,他则专心著述,曾编撰《益部耆旧传》、《古国志》和《诸葛亮集》等书。晚年,于晋太康元年至惠帝元康年间,历十二年时间,写成了《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国编写,有《魏书》、《蜀书》和《吴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吴亡止,约一百一十年的历史,在体例上有一些创新。
宋代以前,《魏书》、《蜀书》、《吴书》,各自独立成书,以魏为正统。宋真宗咸平年间才将三书合成一部《三国志》。
原《三国志》缺少“表”与“志”。清代以来,不少学者为之补写表、志近二十种,但都未臻完善。
《三国志》在后世评议中,认为有很多优点。比如:全书行文简洁,取材抓住重大历史事件的关键人物,予以详志;在史料取舍上比较谨严,对诸葛亮传说甚多,他慎于选择入书,如“空城计”、“七擒七纵孟获”等,认为这些史料不免夸张失实,则不予采入;而对“三顾草庐”之事,认为可信,即予收录。因此,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称誉:“惟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迁、固,非妄誉也。”
但《三国志》也有不少缺点,有人指出人物传记中漏收了一些重要人物,如与华佗齐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和“天下之名巧”马钧等。唐人刘知几对此有“网漏吞舟”之讥评。
另外,陈寿怕触犯权贵,也有溢美隐恶之处。清人赵翼曾在自己的《廿二史劄记》中,指出这方面许多例证,说明《三国志》比之《史记》多有逊色。
不过《三国志》瑕不掩瑜,后世仍将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列为“前四史”,加以称誉。
南朝刘宋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他把注文的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广泛搜罗资料补充陈寿原作,曾博采群书一百五十多种。可惜这些书籍在唐宋以后已经十不存一。这些佚书,惟赖裴注征引,方得知其梗概,因此裴注不仅为《三国志》的阅读,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而且为历代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学者所重视。
上一篇:唐宋散文·唐代散文·陆龟蒙
下一篇:两汉魏晋南北朝散文·南北朝散文·李密·陈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