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学说·法后王
即取法今王。始倡于战国儒家大师荀子。儒家自孔子始,就主张 “法先王”,如孟子“言必称尧舜”,以古代圣王为标准来批评当今政治。荀子则认为:“先王至多,谁可为法?而且,先王的礼乐制度代代相传,后王之法,实际上就是古代圣王之迹。后王就是当今之王,现代人舍后王而谈论上古,就如舍己之君而事他人之君。” 于是明确提出 “法后王” 这一命题 (见 《荀子·儒效》)。但是,荀子并非反对 “法先王”,而是认为 “古今一也”,历史文化传统是连续的,“法后王”也就是 “法先王”。荀子的学生韩非始给 “法后王” 这一命题注入全新的内容: 取法今王。韩非的前提是: 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尧、舜、汤、武是古代的圣王,但如果有人赞美尧、舜、禹、汤之道于当今之世,就必定会被新圣所讪笑。结论是: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守株待兔”这个著名的寓言,原来就是讽刺“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的儒家的。“法后王” 主张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根据当今的具体形势制定国家政策。这固然是一种历史进化论,但关键问题是,这“后王” 并非就一定是真理的体现。如果以 “后王” 的是非为是非,必然会导致极端的专制,而人民批评统治者的权利和自由将被剥夺殆尽。法家出身的宰相李斯正是以 “法后王” 为根据,建议秦始皇下令禁止任何形式的“以古非今”,结果是 “焚书坑儒”,对凡是与 “后王”有抵触的思想统统加以消灭。
上一篇:政治学·学说·法先王
下一篇:政治学·学说·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