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附:语言学·训诂学
传统的语义学。“训诂”就是解释古书字义。也作“诂训”、“训故”、“故训”。“训”和 “诂”原来是有区别的,《尔雅》 中有 “释诂” 和 “释训” 两篇,据邢昺解释: “诂者,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 训,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也就是说,“诂” 是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 (普通话) 释方言,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训” 即“训释”,即说明词语的 “涵义”,如: “穆穆、肃肃,敬也。”后来则并称“诂训”或“训诂”,指对古书字义的解释,成为传统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的方法主要有形训、声训、义训三种,而以义训最常用。形训,即通过文字形体的分析来解释字义,如 “止戈为武”; 声训,即通过同音或近音的字来解释字义,如 “需,须也”、“仁,人也” 等; 义训,不借助字形或字音,直接以通俗词语解释字义,有同义相训,如“征,召也”,有反义相训即所谓“反训”,如 “乱,治也”、“贡,赐也”,有以共名释别名,如“李,果也”,有以描写带比况,如“二足而羽谓之禽” 等。作为传统小学分支的训诂学,最初是为解读经典而产生的,是经典阐释学即经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历代的训诂学家都是经学家。清代的考据大师,所以对古字一个个地进行一大堆考证,终生乐此不疲,就因为他们怀着 “训诂明而经学明” 的信念。
上一篇:政治学·国家·西汉
下一篇:文学·流派·讲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