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学·礼节·尊称
古代对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的称谓礼节。古人在言谈与书信往来中,凡提到对方的时候,为了表示尊敬或客气,一般避免直接用 “你” 之类的第二人称代词或直呼其名,而是用某些“抬高对方” 的特殊词语,有时提到第三者时,也以某些表示尊敬的词语来指称,这就是尊称。最普通的尊称是 “君”,不管对方地位高低,都可尊为 “君”,当然通常是用在朋友或平级、平辈之间。“君” 作为名词时指君主,作代词时意为 “您” 或 “先生”,直到现在中国和日本都还保留着 “某君”、“诸君” 的说法。下级对上级,甚至平级之间,常用 “公”来尊称。“公” 原来是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中的名称,后来又成为朝廷重臣的官名(三公),以此作尊称,“抬高” 对方的意思是非常明显的,如在前面加以姓,即为 “某公”,是非常流行的尊称。“子”原来也是一种爵称,后来演变为一种尊称,类似 “先生”,如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甚至在宋代以后,仍有以 “子” 来表示敬意的,如称程颐为 “程子”、朱熹为 “朱子”等。“父” 是对年高德劭者的尊称,如周武王尊姜太公吕尚为“尚父”,楚霸王项羽尊范增为“亚父” 等。君主尊称臣为 “卿”,朋友之间也可互称 “卿”,卿原来也是贵族的爵称 (卿大夫),在汉代时是朝廷高级官员的名称 (九卿); 而臣则尊称君主为 “陛下”,陛,本来是君主宫殿的台阶,群臣有事,不能直接禀奏君主,而是呼站在台阶 (陛) 下的近臣告之,通过他来转达给君主,后来“陛下” 就成了君主的代名词以至尊称。称诸侯王和皇太子为 “殿下”、称王公大人为 “阁下”,其来源都和 “陛下” 类似。但 “阁下” 一词后来却扩大了使用范围,凡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都可尊为 “阁下”,直到今天还广泛应用在外交礼仪场合。朋友或平辈之间还可称 “足下”,但在秦汉以前,无论上下,都可以 “足下”相称,如张良代表刘邦给项羽献礼时说: “沛公谨使臣张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与谦称不同,古代的尊称保留到现在的多,如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君”、“公” 等现在还具有相当的生命力。这些尊称有一个特点: 大多与官爵有关。在古代,甚至官衔爵位本身就是一种尊称,这种风气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
上一篇:宗教学·儒教·封禅
下一篇:宗教学·儒教·附:经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