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体·楚辞
古代的一种诗体。因其最早产生于南方的楚国,其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被人称为 “楚辞”。楚国诗人屈原的 《离骚》 是楚辞中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 “骚体”。“楚辞” 之名,最早见于 《史记·酷吏列传》: 朱买臣以善言 “楚辞” 为汉武帝所宠信。但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名,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诗体。这种诗体从形式上说,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每句可长可短,不是整齐的四言,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 “兮”字。楚辞作为一种诗体,并非屈原首创,而是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孟子》 中记录的《孺子歌》就是现在能见到的较早的形式: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到了屈原手中,这种歌谣体的楚辞便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祭神的《九歌》 而外,他的作品大都是低回往复的长篇咏叹,这显然不适宜也无法歌唱,而只能以一种特殊的声调来 “诵读”。也就是说,从屈原开始,楚辞便摆脱了短小简朴的歌谣形式,而成为 “不歌而诵” 的抒情文体,故汉人多将楚辞视为一种赋体,而不是诗体。这种名为 “楚辞” 的诗体所以能在秦汉以后与 《诗经》的四言诗体平分秋色,主要就在于屈原一系列天才创作具有独特的魅力。西汉帝王多喜欢楚声楚歌,而文臣如枚乘、贾谊、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创作也深受楚辞的影响,许多诗人甚至模仿楚辞的形式来创作。汉成帝时的学者刘向奉命整理皇家图书馆的藏书,始将屈原、宋玉、景差,以及西汉的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等人的作品汇编为一书,定名 《楚辞》。西汉以后,历代诗人都有以楚辞体来创作的,梁朝昭明太子萧统编 《文选》,就有 “骚”体; 南宋朱熹编《楚辞集注》,也收录了从汉至宋的骚体作品。古人甚至将诗人称为 “骚人”。直到现代,郭沫若还曾以骚体来翻译英国大诗人雪莱的名作 《西风颂》。
上一篇:哲学·命题·格物致知
下一篇:文学·文人·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