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国家·汉族
古代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中国主体民族。中国自西周大一统王朝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周分封的异姓诸侯及周边林立的小国,大多都是民族的组合。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兼并,许多古族亡国了,被融合在经济文化先进的大国之中。最后,秦王朝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古代的民族界限进一步打破。到了汉朝,在中原华夏文化的基础上,便逐渐形成一个有相同价值观念、相同语言文字、相同生活方式 (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的民族群体,当时自称为 “中国之人”。虽有“汉官”、“汉将”、“汉臣” 之类的称谓,但并不是作为族名,而是王朝名。唐代韩愈在他那篇著名的中国文化宣言《原道》 中指出:“其文 《诗》 《书》 《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 这就是古今 “中国之人” 的民族特点。但以 “汉” 来称 “中国之人” 即作为民族名称,却始于南北朝时代。如 “汉人”、“汉子”、“汉辈”、“汉家”、“汉妇人”、“汉小儿”、“一钱汉”、“狗汉”、“贼汉”等,不过,都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对中原民族的詈称。宋、辽、金、元时代,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继进入中原,“汉人” 一词被普遍使用,如辽朝将契丹与汉人对举,金朝将燕人与汉人对举,元朝则分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元朝所谓的汉人和南人,相当于后来的汉族,但 “汉人”也包括契丹、女真等被征服民族。清王朝建立后,满汉界限分明,“汉人” 就特指中国的主体民族,但直到中华民国建立,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才正式出现 “汉族”这一名称。
上一篇:宗教学·儒教·附:经学·汉学
下一篇:宗教学·佛教·法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