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体·笔记小说
文言小说的一种形式。笔记原来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散体文字,其内容十分庞杂,神怪灵异、逸闻掌故、人情世态、风俗礼仪、诗评文论、训诂考证、天文地理等,可以说是不拘一格,包罗万象,鲁迅曾称其为 “杂俎”。这类笔记,古人也曾称为“小说”,今人取其中带有故事性的一类文字,名为 “笔记小说”。但以今天的文体概念,“笔记小说”应该算作记事或记人的散文随笔,而不应该是小说。因为其特点,甚至可以说其灵魂,是“实录”,其代表就是六朝志怪和志人的古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笔记小说的特点就是文字比较简短,有时甚至只有三言两语,或者一个片段,现代有人将其称为“超微型小说”。志怪者如 《搜神记》 中《鼠妇》一则: “豫章有一家,婢在灶下,忽有人长数寸,来灶间壁,婢误以履践之,杀一人。须臾,遂有数百人,著衰麻服,持棺迎丧,凶仪皆备。出东门,入园中覆船下,就视之,皆是鼠妇。婢作汤灌杀,遂绝。”志人者如 《世说新语》 中的一则:“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又: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都是以客观平静的笔调,叙述其所见所闻,既不加渲染,也排斥想象,更排斥虚构,大多只是一个故事的梗概或者一个情节的片段。这是因为,笔记小说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创作,而是史传意义上的实录。这些特点,却非常适合古代读者尤其是士大夫的口味,所以历代的笔记小说蔚成大观。清初,蒲松龄以传奇笔法写的笔记小说《聊斋志异》 打破传统的 “第三人称的限知叙事模式”,后来就有士大夫读者评论说: “小说既然是记叙见闻,也就是叙事,应该实事求是,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但在蒲松龄笔下,两人间卿卿我我的秘密,细微曲折,却无不摹绘如生。如果说是作者自言,似乎没有这种道理; 如果说是作者代言,那作者又是从何知道的?” 清朝中期纪昀的 《阅微草堂笔记》 被古今视为笔记小说的 “正宗”,就在于他是 “实录见闻”,而 “实录”正是笔记小说的灵魂。
上一篇:礼俗学·节日·端午
下一篇:政治学·学说·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