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学·礼节·跪拜
历史最长、使用频率最高的传统礼节,是臣对君、卑对尊、幼对长表示恭敬顺服的礼节,俗称“下跪磕头”。跪拜礼的形成,最初与古人的坐姿有关。在先民尚未发明桌椅以前,贵族平民皆席地而坐,即两膝着地,两股 (臀部) 着于脚跟; 如果挺直腰,两股不沾脚跟,就是跪。也就是说,在古代,跪姿与坐姿非常近似,如果在跪坐的基础上身体再向前倾,将头着地,就是所谓 “跪拜”。显然,席地而坐的时候,行跪拜礼是非常方便的。这种情景,类似于现代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的行礼动作: 平时两膝着地而坐,表示敬意时伸直腰是跪,再以头着地,很自然就形成了一个跪拜动作。但在桌椅发明后,行跪拜礼就显得很不方便,但这对受礼人来说,却更有意义,一是正因为很不方便,才能体现尊卑差别,二是对受礼人的人身安全颇具保障作用,跪拜者因“两膝着地” 和 “以头着地”,难有攻击性动作。因此,跪拜礼就作为下级见上级的 “保留节目”流传了下来。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礼节明显有人格侮辱的成分,但历代王朝都把它规定为下级参见上级、臣下觐见君主、外藩朝见天子以及晚辈对长辈、卑贱对尊贵的基本礼节。直到清朝乾隆年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拒绝在中国皇帝面前行跪拜礼,这一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的基本礼节才首次遇到挑战。清朝原来规定藩国使臣 (包括外国来华使节) 对中国皇帝的跪拜礼要三跪九叩,尽管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使节的强烈要求和强硬要挟下,满清王朝不得不宣布外国公使在觐见皇帝时以鞠躬代替跪拜,但在本国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尊卑之间,仍然保持着这一礼节,依照等级有三跪九叩、二跪六叩、一跪三叩等。辛亥革命后,才正式宣布革除了这一传统礼节,而代之以脱帽鞠躬 (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但是在民间,跪拜礼却并未绝迹,不过主要是用于对亡灵的礼拜,而且只是一种习俗,不再是法定的礼仪制度。
上一篇:史学·史籍·资治通鉴
下一篇:史学·史籍·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