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人物·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圣人,至今在海外仍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没落的贵族世家,幼年生活贫贱,少年时曾干过管理粮库和畜牧的差事。孔子主要是通过自学获得了广博的文化知识,也拜过许多人例如老聃为老师,所以曾有 “圣人无常师” 的说法。孔子的入世精神非常强烈,而且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襟怀,曾步入仕途,官至鲁国的司寇 (司法部长),并一度代理宰相。后因与君主政见不合,弃官去鲁,率弟子周游列国,但仍然四处碰壁,栖栖惶惶,如丧家之犬,心情曾非常悲观,感叹自己穷途末路,甚至曾想漂洋过海,但最后还是落叶归根,回到了父母之邦鲁国。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 春,有人猎获了一头从未见过的怪兽,请孔子视之,原来是麒麟。孔子精神受到很大刺激,无限感慨说: “河不出图,洛不出书,我这一辈子算了吧!”第二年即卧病不起,很快就在失望与寂寞中离开了人世。孔子的志向是从政,但却算不上成功者,其一生传世的业绩是首开私家讲学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传统,将华夏上古文化的总汇《六经》传播到了民间。他的弟子据说前后有三千之众,其中有七十二位高足,从而形成了一个在战国时代即成为 “显学” 的学派即所谓儒家。孔子对以西周礼乐制度为代表的中原华夏文化传统一往情深,曾自谓 “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所以他以整理传播华夏文化的传统经典为第一要务,并借助对经典的阐释来发挥自己的思想。这种以传经来传道的方式,对后代的政治学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非常博大,其核心是 “仁”,所谓“仁”,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例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等等,而达到 “仁” 的途径是“礼”,即社会活动中的行为仪式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孔子希望通过对人实施礼乐教化,使其成为 “文质彬彬” 的 “君子”以及道德完美的圣贤。孔子对政治、社会、道德、人生诸方面都有深刻的见解,留下了许多意味隽永的格言,其中许多已经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和成语,如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君子成人之美”、“割鸡焉用牛刀”、“小不忍,则乱大谋”、“三十而立”等等。官方尊孔,始于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距孔子时代已有三百多年。历代王朝曾给予孔子许多封号,如宣尼公、先圣先师、文宣王、至圣先师等等,孔子在山东曲阜的故居也成了中国文化的圣地,许多皇帝都曾千里迢迢去朝拜。历代王朝照例要封孔氏的嫡长子为 “衍圣公” 或其他名目的爵位,好让孔子的血脉代代相传。所以,尽管江山易主,改朝换代,在中国的千家万姓之中,只有孔氏一姓的世系才一脉相传,历经两千多年而从未中断,这是任何一个帝王包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不能相比的。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将其生平言行记录汇编为《论语》一书,从汉代起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
上一篇:礼俗学·礼制·婚礼
下一篇:伦理学·人伦·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