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学·习俗·干支
我国特有的记录时间的序数系统。干指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故又称 “十干”; 支指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故又称 “十二支”。尽管干支在古代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其起源,至今仍是一个谜。相传是黄帝时的大桡发明的,据东汉学者蔡邕 《月令章句》,大桡“采五行之情”,始作甲乙来名日,叫作 “干”; 作子丑来名月,叫作“支”。而且,干支的数目为何是十和十二,至今也是一个谜。有人猜测,十干可能与十个太阳的传说有关。《山海经》上说,帝俊之妻羲和生十日,“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十个太阳各轮流值日一天,每个太阳分别以十个符号来表示,于是就有了十干。十二支则可能与十二个月亮的观念有关。月亮每月的盈虚变化,在古人看来,都是一个月亮消失,而另一个新月出现。阴历一年有十二个月,每个月亮轮流值日一月,分别以十二个符号来表示,于是就有了十二支。天干或地支可以单独用来纪日,如屈原 《哀郢》“甲之早吾以行”,“甲” 就是采用天干纪日。古代节日中的“上巳”,“巳” 就是采用地支纪日。地支也用来纪年,后来演变为十二生肖纪年。古代记时单用地支,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半夜十二点是子时 (故称子夜),凌晨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八点是辰时,十点是巳时,十二点是午时 (所以说中午),其余类推。后代也有用天干或地支来表顺序的,如书的卷次等。但最常见的,是天干和地支按顺序两两配合使用,即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这样有六十种组合,称为 “六十甲子”:
甲子 | 甲戌 | 甲申 | 甲午 | 甲辰 | 甲寅 |
乙丑 | 乙亥 | 乙酉 | 乙未 | 乙巳 | 乙卯 |
丙寅 | 丙子 | 丙戌 | 丙申 | 丙午 | 丙辰 |
丁卯 | 丁丑 | 丁亥 | 丁酉 | 丁未 | 丁巳 |
戊辰 | 戊寅 | 戊子 | 戊戌 | 戊申 | 戊午 |
己巳 | 己卯 | 己丑 | 己亥 | 己酉 | 己未 |
庚午 | 庚辰 | 庚寅 | 庚子 | 庚戌 | 庚申 |
辛未 | 辛巳 | 辛卯 | 辛丑 | 辛亥 | 辛酉 |
壬申 | 壬午 | 壬寅 | 壬寅 | 壬子 | 壬戊 |
癸酉 | 癸未 | 癸巳 | 癸卯 | 癸丑 | 癸亥 |
上一篇:政治学·制度·常科
下一篇:哲学·人物·庄周